台灣老年人肌肉量普遍不足。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彭莉甯研究顯示,老年人肌肉量與肌肉生長抑制素間負相關,飲食、荷爾蒙等相對不足外,若運動量缺乏更可能有肌少症問題,但僅透過抽血無法看出。她建議就醫透過進一步檢測確認,並以飲食、運動等方式改善。
台北榮總今適逢創院60周年,會中頒發退輔會「優良醫師獎」、北榮「醫教奉獻獎」、「醫師學術論文獎」等六大獎項。彭莉甯以不同性別之健康高齡社區長者為基礎做研究,探究肌肉量與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的關聯性,獲得醫師學術論文獎佳作。
彭莉甯說,人在年輕時身體機能越強、肌肉生長抑制越少,但過40歲後身體機能會逐漸退化,人體肌肉質、量以及功能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降低,進而導致體力與活動力下降。
研究顯示,身體肌肉量會每10年掉3%至8%,女性長者的握力甚至每年會減5%;而65歲以上老年人在飲食上,蛋白質攝取量有普遍不足問題,若平日沒有運動習慣,肌肉量流失會更嚴重,甚至出現肌少症。
肌少症是一種老年人肌肉流失,進而影響身體機能的疾病。因為肌肉流失,導致體力、代謝機能都會下降,走動時容易累、沒力、易跌倒,但若不動,會使代謝更差、體重增加,陷入惡性循環。久了會影響情緒、食慾、精神狀態、認知功能。
彭莉甯說,在亞洲地區,小腿圍的粗細成為肌少症相關指標,若要初步檢視,可透過量小腿圍方式檢查。65歲以上老年人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可能是肌少症的危險族群,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握力、走路速度、起立蹲下等肌力測試,如男性握力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也可能有肌少症,應儘早透過均衡飲食控制,甚至可考慮營養補充品,達到飲食均衡的目標,並持之以恆運動,來避免病情加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