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百分之七到十罹患肌少症,推估台灣有超過卅萬名患者。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昨正式發表亞洲肌少症新版診斷標準,除根據文獻修正數值外,更加入自我評估和社區介入,自我量測小腿圍,男性小於卅四公分、女性小於卅三公分恐有肌少症風險。
肌少症在二○一六年被正式認定為疾病,雖非老化現象,但會增加長輩跌倒、失能、衰弱甚至死亡風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台灣過去肌少症診斷沿用歐美標準,但亞洲人與歐美人體型、飲食習慣皆不同。
我國二○一四年首次收集亞洲國家資料並發表亞洲版本的診斷標準,今年發表滿五年,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整合更多臨床數據,並在新版本中強調社區介入的重要性。
陳亮恭表示,過去提出的診斷標準僅有框架和建議,多仰賴醫療院所以肌肉量作為肌少症的判斷標準,難以達到預防的效果。
更新後的診斷標準加入了三項自我評估,包括小腿圍量測及問卷評估,男性小腿圍小於卅四公分、女生小於卅三公分及自我評估分數超標,就接受肌力評估。肌力評估包含握力男性小於廿八公斤、女性小於十八公斤,以及起立、坐下五次,動作時間多於十二秒,就應懷疑罹患肌少症,需就醫做精密肌肉量檢測。
如何遠離肌少症?陳亮恭說,平時應注意蛋白質攝取,建議每公斤體重每天應攝取一點二克蛋白質,並兼顧有氧與負重運動,因此運動時除慢跑、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外,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負重運動,減少肌少症好發機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