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羽晴/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師】
夏天腳步近了,氣溫節節高升!王先生每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烈日已高掛,讓他到公司時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一就辦公位置,卻感到頭昏腦重,疲倦乏力,體內烘烘熱熱,身上黏答答,也沒胃口吃早餐。
每天重複這樣的症狀,工作效率降低,王先生常常挨上司的罵。王先生的症狀,其實是輕微中暑表現,一般人多認為中暑只有長時間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才會造成。
其實,由於現代居住環境改變,加上台灣特有的高溫濕熱氣候,多數上班族從室外進入冷氣房後,由於室內外溫差過大,使擴張的體表毛細孔與血管急速收縮,體內積聚熱能無法及時排出,導致中暑症狀發生。
中醫視「暑」為六氣之一,為夏季主氣,火熱所化,黃帝內經中已有提到「暑勝則地熱」之說,故人在其中,感暑邪則為暑病,由於暑邪的特性易傷津耗氣,也多挾濕,才會造成口乾、口渴、頭昏腦重等症狀,而從中醫證型的角度來看,一般多把「中暑」區分為「暑濕」及「暑熱」。
暑濕由暑邪挾濕的特性而來,台灣夏季對流旺盛,屬濕熱型氣候,暑濕證型尤其常見。患者多有長期低熱、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惡心等症狀。
暑熱症狀表現類似大眾所認知的「中暑」,急性發作大熱、大煩、大渴,嚴重時甚至造成意識昏迷、四肢抽搐。
自古以來,中醫治療中暑歷代皆有良方,漢代即有傷寒論白虎湯證,後世亦有香薷飲、清暑益氣湯等方藥,可清暑利濕,養陰生津,達到治療或日常保健的目的。亦可食用綠豆、西瓜、仙草等消暑飲品,綠豆性甘寒,西瓜於中藥中素有「天生白虎湯」之說,皆為消暑解渴的良品。
但預防中暑,仍須從生活起居做起,注意曝曬時間,避免大太陽底下活動,並隨時補充水分,保持室內外的通風性,避免食用過多辛熱的食物。現代人往往飲食不忌,造成脾胃虛弱,消暑飲品亦不可過食,以免導致長期胃病、胃痛或其他副作用的困擾。
※延伸閱讀》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