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食力
科技的進展帶動了許多技術上的更新利用,而民眾在擔心輻射污染食品的同時,也應對輻射照射食品有所瞭解,瞭解全貌別先讓恐懼遮蔽你的理智!
核能議題近幾年甚囂塵上,核能雖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新的可能性,但其可能的輻射風險也總是被人質疑。而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發生核災事件後,台灣社會對於開放進口日本核災地區食品的議題也更熱烈關注。但其實,輻射不是完全像你想像中那麼可怕,目前在食品加工的方法中也有透過「游離輻射」達到食品防腐保存等目的的手段。
食品輻射照射(Food irradiation)屬於「冷殺菌」技術的其中一種,自1964年發展至今其實早有50多年的歷史。其原理是透過如X射線、γ射線或電子游離輻射照射食品,使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害蟲DNA結構遭受輻射能量破壞,進而使其無法再行繁殖而達到殺蟲滅菌、防腐保鮮的效果,或進一步透過破壞生物體中之酵素等抑制植物採收後的發芽情形。
目前在台灣的現行公告中,除規定「限用輻射線源種類、劑量」等,亦有相關的「限用照射食品」。例如馬鈴薯、甘藷、洋蔥、大蒜及生薑等,便可依規定照射輻射使之在收成後可能發生的發芽情形被抑制,而部分乾燥或脫水的調味用植物(包括香草、種子、香辛料、茶、蔬菜調味料)亦可透過適當的食品輻射照射達到防治蟲害及殺菌的效果。此外,在冷凍畜肉、冷藏禽肉、豆類、穀類等食品中亦有相關的限用規定。而目前市售的許多進口大蒜、馬鈴薯產品中也多以輻射照射技術來避免發芽情形。
這些生鮮及乾燥食品雖然可以利用輻射照射,但政府也規定,經輻射照射後之食品在包裝上應顯著標示「輻射照射處理標章」(如下圖),供民眾清楚辨別。
Radura一詞,是由「輻射(radiation)」作為字首與拉丁文的「堅硬、持久(durus)」所合併衍生的詞語。
食品輻射照射技術自1968年得到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簡稱IAEA)、國際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共同認同其安全性後,至今全球也已有60多個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規並允許輻射照射技術應用於一種至多種的食品上。而IAEA與FAO也共同於維也納成立實驗室,期望透過輻射技術的開發與研究解決糧食農業的問題。
核能科技於食品輻射的應用。(影片來源:Youtube /IAEA)
一般常說的「輻射污染食品」,是透過外洩的放射性元素沉降於食物表面,或隨著空氣、雨水進入土壤及水源進一步污染農作物及攝食的動物體,進入我們的食物鏈而導致健康危害。
而「輻照食品」接受的是游離輻射的「能量」而非放射性物質。此外,在一般法規制定的照射條件下,其能量強度也相對較弱,且食物並非直接接觸輻射源,故在照射後的食品不具有「放射性殘留」。
其實,只要正確使用,輻射能有其正面用途,隨著國際貿易盛行,「輻射照射」也成為農產品防疫工作的一項有效解決工具,避免了許多有害微生物的跨國傳播。與一般常見的高溫殺菌方式相比,也因較能保留食品原有的營養成分,且可減少化學防腐藥劑使用、穿透力強不受產品包裝限制、耗能低等因素,而在國際間的農產品、食品貿易的加工中被各國廣泛利用。
行政院原子核能會對於食品輻射照射會否殘留輻射之宣導說明影片。(影片來源:Youtube/ 行政院原子核能會)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