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喝湯──時令進補,養生小鍋物》,作者:黃碧雲、陳建志,攝影:張志銘,時周文化】
寒、涼、溫、熱color="0074ad">
中醫有「藥食同源」的觀念,食物和藥物的分界線並不明顯,也沒有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歸經」等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其物性,如果善用食物的物性來調補身體,自然可以發揮養生保健的效果。
所謂的四性,又稱四氣,是指食物的「寒、熱、涼、溫」屬性,寒涼與熱溫只是程度上的差別,再加上不涼不溫,「性平」的食物,因此在作相關的研討時,大多是將食物分成「寒涼」、「溫熱」、「平」三種屬性討論。
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在食養上講究的也是均衡,不宜偏嗜;歸經指的是食物的能量是進入哪一條經絡調整身體,這塊領域目前無法經由科學的方法來判斷,還停留在各說各話的階段。本文則著重食物的寒(涼)、熱(溫)屬性。
食物的寒與熱color="0074ad">
食物的寒涼、溫熱,不是從儀器測出來的,是從身體感受出來的經驗法則。當食物吃下去身體會有暖暖的感覺,就是溫熱的食物,反之,吃到肚內會有清涼清爽的感覺,常被歸類為寒涼食物。如果食物寒熱的效應不明顯,則被視為平性食物。
以下是食物中常見的寒熱分類,不過這是一般的歸類,如果你身體的感覺與本書寫的「不一樣」,以你的感覺為準。養生要懂得和自己身體對話,身體給你的訊息,比起書上給的訊息重要得多。
溫熱食物:如主食中的糯米、栗子;蛋白質來源中的羊肉、蝦子;蔬菜中的韭菜、胡蘿蔔;水果中的荔枝、龍眼等;以及大蒜、薑、蔥、酒、純釀醋等。
寒涼食物:如主食中的蕎麥、綠豆、荸薺等;蛋白質來源中的鴨肉、螃蟹、豆腐;蔬菜中的白菜、空心菜、苦瓜、冬瓜、黃瓜、竹筍等;水果中的西瓜、梨子、芒果、甘蔗等。
平性食物:如主食中的米、玉米、蓮子;蛋白質來源中的豬肉、牛肉、鯧魚等;蔬菜中的香菇、金針;水果中的葡萄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