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腸胃不適、胃酸過多,許多民眾會喝牛奶,但營養師表示,牛奶鈣質含量高,刺激胃酸分泌,不建議飲用。想靠牛奶中和胃酸,醫師說,效果因人而異。
台北榮總臨床營養組長楊雀戀表示,蛋白質可中和胃酸,但食物中的豆、魚、肉、蛋類屬酸性,牛奶是鹼性,短時間確實能中和胃酸,達到緩衝效果。不過,牛奶鈣質含量高,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尤其服用制酸劑的消化性潰瘍患者,若長期大量飲用牛奶,可能產生乳鹼症候群,出現高血鈣、鹼中毒及軟組織鈣質沉著,導致肌肉無力、食欲不振等症狀。
「消化性潰瘍的人不建議喝牛奶。」台北榮總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說,牛奶雖是流質食物,進入胃部形成半固體乳狀,刺激胃酸分泌。牛奶中的鈣質亦會刺激胃泌素,加上東方人常乳糖耐受不良,部分民眾喝牛奶易脹氣及絞痛,胃部不適者不建議飲用。
不過,台大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姚建安指出,如果喝牛奶沒有特別不舒服,可少量飲用,但嚴重消化性潰瘍患者,就算不吃東西,喝水都會刺激,牛奶進入胃部形成半乳塊酪化物,的確刺激胃部,加重不適,他建議暫時不吃東西,讓胃部休息。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說,通常胃部發炎後1至2兩天,若需進食,應少量多餐、溫和飲食,可飲用少量牛奶等流質食物。
姚建安說,腸胃消化蠕動主要透過肌肉收縮,鈣會影響肌肉收縮,可能影響消化。但他強調,除了牛奶,咖啡、碳酸飲料等,對胃部刺激比牛奶嚴重。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