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蛤蜊又稱文蛤、蛤仔,跟體型較小的蜆不同。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楊淑媚表示,蛤蜊性寒,味鹹,入肝、胃經,有助於滋陰清熱,適合在夏天的時候食用。不過,有三種情況應謹慎食用,第一種是感冒的人不宜食用;第二種是婦女月經期間及產後宜少食用;第三種是虛寒體質少吃為妙。
民眾常吃的蛤蜊,其實是一種很營養的食物。楊淑媚醫師指出,因為蛤蜊性寒,所以虛寒體質的人吃多了容易腹痛、腹瀉,像這種情形可加蔥或薑以降低蛤蜊的寒性,也可以用薑、米酒煮成湯食用。吃蛤蜊雖有小小的禁忌,但其文蛤的用途多多,包括滋陰清熱,可除濕利水、改善煩熱、口渴、眼睛紅赤,同時對小便不利、濕熱性黃疸的人也有幫助。
除此之外,楊淑媚醫師進一步指出,蛤蜊還能夠清利濕熱,改善熱性咳嗽的多痰情形;含豐富的鐵可預防及改善貧血;蛤蜊含有牛磺酸,可排出體內過多的膽固醇,同時也能夠強化人體肝臟。其實蛤蜊早已成為常見食物的一種,很多民眾都很愛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蛤蜊跟蜆不同,從體型上就可以分辨出來,蛤蜊較大,而蜆較小,吃蛤蜊對肝胃健康有幫助,而蜆則是具有很強的保肝效果;蛤蜊的殼還可以研磨為蛤粉,可以入藥,如果把海蛤殼曬乾後研磨成粉就成了中藥的海蛤粉,海蛤粉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作用。
💪更多健康推薦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