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林莉莉/北市士林】
小時候以為飯就是飯,沒有好不好吃的問題,認為天下的飯都是一樣,只是用來填飽肚子。直到上大學開始外食,才知道每個人飯量不同,每家飯的品質、軟硬、口感也各異。
第一次到學校附近的自助餐排隊吃飯,發現跟家裡大不同,每道菜幾乎是平時全家8人的份量,一餐還可以點三道菜,但飯量減少,幾乎每個女生都只吃半碗飯。結果是一點點飯配很多菜,簡直是菜配飯差不多,平日吃得較清淡的我,只好無奈將大半的菜留下。
跟同學熟識後提及「菜太多、飯太少吃起來反而太鹹、太膩不好吃,但幾乎所有女同學都只吃半碗飯,不好意思多點…」沒想到有位女同學說,她怕一次叫一碗會引起側目,每次都排兩次隊,一餐也同樣可以吃到一碗飯。她還告訴我,不知為什麼就是喜歡吃飯,要不是怕被笑,她還想每餐吃兩碗飯呢。
事隔多年,當了家庭「煮」婦後,漸漸了解,什麼樣的米煮出來特別香?怎麼煮會比較好吃,漸漸的,把飯當成正餐重點,從洗米的清香、煮飯時飄出來的米香,到每一口細嚼慢嚥後的口齒留香,都讓我感受飯的美味。
人生數十載,吃過美食不算少,都不及精挑細選適合自己的米,從洗米、炊煮到品嚐,每一口飯讓我覺得享受,因為它給我的是「細水長流」的美味。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