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陳啟文/北市中正】
這幾天寒流來襲,一時心血來潮,到中藥店抓些當歸、枸杞、杜仲、黃耆等中藥材,請太太燉隻雞給全家人驅寒,順便回憶一下童年難忘的味道,看到兩個小毛頭,對著鍋內大餐皺眉蹙眼,讓我想起以前進補趣事。
小時候住在南投鄉下,與其他四、五年級生一樣,當時除逢年過節,才能大快朵頤雞鴨魚肉外,就只能期待冬令進補了,但這個期待卻令我又愛又恨,喜愛的是,可飽嘗魚肉滋味;痛恨的是,必須忍受嗆鼻的中藥味,及喝下烏漆麻黑的湯汁。
記得有次,與哥哥搶吃雞腿,不小心竟啃斷一顆牙齒,差點「打落牙齒和血吞」。還有一次,親戚送來一條鱔魚,看著滑不溜丟,細長如蛇的鱔魚,在藥材和滿浸水酒的瓷鍋裡掙扎的情景,嚇得我連日惡夢,久久不敢靠近爐灶。那次,就在半推半就下速戰速決,閉眼捏鼻,一飲而盡,囫圇吞棗全然不知「牠」滋味。
時至今日,不僅雞鴨魚肉垂手可得,山珍海味比比皆是,而且各種營養食品琳瑯滿目。多數人不怕缺乏營養,反怕營養過剩,而增添身體負擔。
因此,養成規律生活、良好運動習慣及保持愉悅心情,還有攝取均衡營養,應是現代人維護身心健康不二法門,也是進補最佳藥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