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哇!這麼一大包炸蝦餅,熱量卻只有九十大卡,有沒有搞錯?」國內食品營養成分標示實施多年,卻停留在輔導階段,處罰的案件少,連消費者也察覺市售包裝食品標示「怪怪的」。
現代人重視健康,買食品都會詳閱營養標示,最關心的通常是熱量,其他像是脂肪(含飽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兩項)、鈉及糖等,也都會看;但這些數據是真的嗎?
四十五歲的上班族黃太太,非常關心家人健康,每次買食品都會注意看標示,沒有反式脂肪才買。她昨天獲知標示可能不實時說,「真的嗎?那我不就白挑了,真氣人」。她認為主管機關未好好把關,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吃了健康的食品」。
兒子最愛吃餅乾的吳媽媽也抱怨「被騙了」,她都是挑標示反式脂肪「零」的產品給兒子吃,沒想到可能還是把反式脂肪吃下肚。
台南市營養師公會理事長張麗娟表示,食品中的營養成分除非拿到實驗室分析,否則光是用概算的方法,往往有誤差,例如油炸食品,油瀝的乾不乾?含油多與含油少熱量就差很多,卻未被計算。
她說,逛一圈賣場,會發現食品營養標示的問題還不少,有的業者生產不同品項的商品,成分不同但營養成分卻完全一樣,「這明顯就有問題」;還有的熱量標示明顯偏低,營養師一算就覺得「很怪」。
台南市營養師公會建議,營養標示只能做為參考,都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選購時成分標示只能做參考,不該多吃的盡量別多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