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林慶順教授(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
先前收到一個視頻,它的標題是:一顆芭樂 分解18根香腸毒素。
其實,這已經是兩年前的“老片”了。它是在2015-11-9發表於蘋果日報。
不過,不管有多老,既然是這幾天才寄出來的,就表示目前還是有人對它感興趣。
感興趣的原因,不外乎:哇!只要吃一顆芭樂,就可以放心地吃18根香腸!真是太棒了!
問題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視頻的發表,是緣由於一份台灣農業試驗所的研究報告,而該研究的啟發是基於如下的邏輯思考:
1.香腸含有亞硝酸鹽。
2.亞硝酸鹽會跟肉類所含的胺結合,形成亞硝胺。
3.亞硝胺是致癌物。
4.水果含有抗氧化物,可“清除”亞硝酸鹽。(註:報導都說是“清除”或“分解”。但是,抗氧化物的功能就只是“抗氧化”。)
所以,農業試驗所就測試29種水果“清除”亞硝酸鹽的能力。
水果是以「顆」為單位,取其可食部位榨成汁。然後,將汁滴入亞硝酸鹽溶液。溶液的顏色(桃紅)變得越淡,就表示亞硝酸鹽被“清除”得越多。
實驗的結果是,一顆芭樂可以“清除”相當於18根香腸所含的亞硝酸鹽。
看到這樣的實驗,就讓我想起前不久寫的兩篇文章(用偽科學勸善,老師教小孩騙大人),心中充滿感慨:
這就是台灣的科研水準!?
罷了。只會抱怨,無濟於事。反正,讀者們也只會聽得霧煞煞,又何必多談。
我就只簡單說幾句:
香腸之所以被認為是致癌物,主要是因為,燒烤會促進亞硝酸鹽和胺的結合(即亞硝胺的形成)。
也就是說,在你將香腸放入嘴裡之前,亞硝胺已經形成。
那,這個時候(吃香腸的前後)吃芭樂,還來得及“分解”香腸的“毒素”嗎?
何況,18根香腸所含的飽和脂肪,鹽分,卡洛里,又豈是1顆芭樂所能“分解”的?
農業試驗所怎麼會幼稚到想要做這種實驗?
媒體又怎麼會愚蠢到想要搞這種花邊?
想賺錢想瘋了,也不應當拿老百姓的健康開玩笑吧!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