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小兒病,中醫穴位經絡療法以灸為主。中醫師陳贊文強調,中醫認為幼兒為純陽之體,較少用針刺瀉火,多以灸法為主。
中醫師陳贊文在一場講座中表示,臨床上中醫較少在幼童身上運用針刺法,大部分仍以灸為主,除非明顯需要瀉時,才考慮下針。醫師指出,無論針或灸都跟經絡的概念密不可分,醫師會先判斷患者的不適與哪些經絡較有關,再於該經絡的穴位診治,便可調整體質。
中醫認為經絡是氣血與人體各種內在訊息的通道,穴位則是經絡的樞紐與開關,醫師透過針灸可以調整體質,其中灸法對體質較虛,脾胃功能不佳,病情偏向慢性的患者有幫助。
心脾兩虛、心膽氣虛的患者較適合應用灸法。心脾兩虛主要有失眠易醒、心悸健忘、疲倦、飲食減少、舌色淡、舌苔薄,脈細弱;心膽氣虛則是失眠多夢、易驚醒,膽怯、舌質較淡,脈偏弦細。這兩類患者可以灸法治療。
灸對體質較虛寒,脾胃功能不佳有幫助,助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灸適合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的患者,不過得注意由醫師操作,避免燙傷皮膚。
中醫師陳贊文也指出,中醫認為部分腸胃虛寒的患者容易長期排便不成形,自古即流傳隔鹽灸、隔薑灸等輔助改善療法;為求方便,將中藥包好後與暖暖包一起放在肚臍上,也有類似隔鹽灸的效果。
陳贊文指出,臨床上有阿嬤排便不成形,稀軟困擾數十年,利用溫熱的中藥搭配暖暖包溫暖肚臍後,症狀便獲得改善。
傳統中醫常以溫熱中藥及粗鹽等炒熱後盛入布袋,以毛巾包裹,溫暖腹、背,有舒緩、保健的效益。熱敷有幫助放鬆,改善氣滯的效果,花椒、丁香、艾葉、廣木香都是常使用的溫熱藥材。
醫師表示,民眾另透過適當的藥膳、茶飲、泡腳浴及穴位按摩也能改善體質。
氣溫降低偏濕冷時,如果身體沒有發炎、濕熱症狀,醫師建議可在熱湯中酌加蔥、薑,蒜等,並建議適度使用暖暖包熱敷,同時不妨開除濕機,減少濕氣的影響。
中藥熱敷對自覺怕冷的民眾有幫助,其中常用的艾葉助止血,改善寒冷體質;小茴香則有輔助舒緩、放鬆功效,更助開胃健脾。
熱敷與艾灸的原理有些類似,醫師提醒,民眾在家以熱敷保健比較安全。尤其女性常感到手腳冰冷,此時利用中藥同樣可自製出有效的熱敷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