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用兩味藥互相配對,可用來治療脘腹痛。中醫師秋增超表示,兩味中藥的配對應用,稱為對藥或藥對,透過兩藥相使、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在臨床運用時可成對使用,在治療脘腹痛上可達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甚至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
秋醫師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脘腹痛為消化內科常見症狀,其疼痛性質隨病因病機不同而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包括脹痛、刺痛、隱痛、灼痛、悶痛、鈍痛等症狀,治療時宜辨證施治,審因論治。
例如黃連配吳茱萸,二藥配伍一寒一溫,能辛開苦降,肝胃同治。因黃連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開鬱除煩,以黃連之苦寒來瀉肝經橫逆止嘔,有和胃制酸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胃鬱熱、寒熱錯雜的胃脘灼痛;吳茱萸味苦辛,性大熱,有小毒,能溫中散寒止痛,可散可溫。
秋增超醫師進一步指出,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陰,以白芍的斂陰柔肝配甘草的和逆補脾,肝脾同治,氣血雙調,緩肝和脾,養血益陰,可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脾不和、氣血失調的胃脘拘急疼痛。白芍能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偏補陰血;甘草味甘,性平,能和中緩急,溫中下氣,以及調和各類藥材等。
白芍配枳實,二藥一散一斂,相反相成,有行氣和血、破積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氣血積滯的腹部脹痛或悶痛。因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柔肝止痛、養血斂陰;枳實味苦,性微寒,能破氣消積,下氣通便。
秋增超醫師表示,乳香配沒藥二藥參合,氣血兼固,用於治療人的臟腑經絡、氣血凝滯所引起的脘腹脹痛、刺痛及行經腹痛、產後腹痛等。因乳香味辛、苦,性溫,能在血中行氣,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沒藥味辛,性平,能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不過,乳香以行氣活血為主,沒藥以活血散瘀為要。
蘇梗配佛手,不溫不燥,能調暢人的氣機,以及使理氣、寬胸、止痛的效力倍增,可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引起的胃脘、胸膈脹痛。因蘇梗味辛、甘,性溫,能寬胸利膈,調暢氣機,偏於流通而無辛燥的弊病;佛手味苦、辛,性溫,能疏肝解鬱,理氣和胃。
秋增超表示,傳統中醫治療胃脘痛,既要辯證準確,又要做到理、法、方、藥結合,從藥對在脘腹痛的臨床辯證治療中,只要運用得當、善用藥對,即可相互促進、相開制約。
所謂配伍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中藥材配合應用的方式。秋醫師在一場學術研討會中指出,一名三十七歲的婦女有間斷性胃痛的症狀,飽脹三年。患者在三年來經常反復發作胃脘隱痛,或出現灼熱痛,反酸水,呃逆等症狀,但卻沒有加以重視。
不過,近一個月出現胃脘灼熱疼痛,時有反酸,夜間疼痛更嚴重,飽脹食少,脅脹,口苦,打飽嗝,舌紅苔黃,經診斷後發現患者肝胃鬱熱,胃失和降,治宜泄熱和胃,降逆制酸,並善用兩味中藥材互相配對來治療。後來患者二診,胃脘灼熱消失,食慾增加,但飲食過飽就會偶發胃脘脹痛,夜間時有隱痛,仍然打飽嗝,口淡無味,舌質紅有瘀斑,苔薄白。
診斷後採活血化瘀,和降胃氣為治則,之後患者三診,表示服藥後精神好轉,食量增加,偶爾晚間胃脘嘈雜不適、呃逆,但未有疼痛的症狀,大便稍幹,舌淡紅,苔薄白。經調整處方後,過一段時間,患者回診自訴飲食正常,病前胃脘疼痛、脹滿、打飽嗝等症狀已沒有出現。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