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台北23日電】
今天是24節氣中的「處暑」,代表天氣將逐漸變乾、變冷,以中醫觀點而言,更是自然界「由陽轉陰」的交替時期,中醫師建議應留意肚子保暖,每天睡「子午覺」也是養生一大關鍵。
開業中醫師彭溫雅表示,「處暑」是入秋第2個節氣,「處」字代表結束、終止的意思,這時白天雖然還是很熱,但晚上已漸漸有了涼意,一不注意就可能感冒,因此保暖、睡「子午覺」將是養生2大重點。
什麼是「子午覺」?她解釋,「子」代表晚上11時到凌晨1時的「子時」,「午」則是上午11時到下午1時的「午時」,分別是自然界中陰氣、陽氣最重的時候,為了避免體內氣血陰陽失調,必須好好休息。
彭溫雅說,如果能在晚上11時前上床睡覺,這時經絡走到膽經,不但能消除疲勞,同時加速肝臟解毒;中午11時到下午1時則正好是走到心經,稍稍閉眼休息10分鐘到半小時,有助氣血平衡,但可別睡太久以免影響晚上睡眠。
日夜溫差大,肚臍的保暖特別重要,她表示,肚臍在中醫又稱「神闕穴」,是任督二脈環繞全身的重要交會處,是調理身體氣血、補陽滋陰的重要穴位,一旦受寒很容易引發感冒、腹痛、夜尿等。
彭溫雅說,除了穿衣、蓋被做好肚臍保暖,建議洗完澡後可用熱毛巾熱敷、用吹風機保暖,也可將手掌弓起成蓋子狀,輕輕拍打肚臍,將能使秋天更不容易感冒。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台灣位於亞熱帶,處暑氣溫仍高,開業中醫師曹永昌說,此時人們體力、營養消耗大,汗水流失多,宜滋補體力,防體力流失,方法是多吃清補之品,如蜂蜜、百合、蓮子等,助脾化濕去暑,但不宜吃燥熱之品,免影響脾胃功能。
開業中醫師鄧正梁則表示,處暑是由熱轉涼之際,體內陰陽之氣也跟著轉換,起居作息可以調整,早上不妨睡久一點,但老人家氣血陰陽俱虧,可能會白天或晚上都睡不著,因此「遇有睡意則就枕」符合養生之道;另外,入秋後,日夜溫差大,要記得增減衣服。
飲食方面,鄧正梁提醒民眾,應預防秋燥,可多喝開水、淡茶、豆漿、牛奶等,並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才不會助燥傷陰。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