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台灣肌少症 約10萬至19萬人
老年人也需練肌肉!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老人醫學會完成國內第一份肌少症盛行率調查報告,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率介於3.9%至7.3%間,推估人數約10萬至19萬人。醫師警告,如肌肉量不夠、肌力不足,易跌倒、失能,死亡率也偏高。
老年醫學會建議,老年人健康檢查應該增列肌肉量檢測、步行速度、手握力等三大項目。標準為肌肉量男性每公尺平方分7.09公斤 ,女性為5.7公斤。步行速度男性每秒0.7公尺,女性0.6公尺,手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6公斤。
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台大家醫科主任詹鼎正指出,肌少症是一個以肌肉量與肌肉功能低下為表現的症候群,當肌肉量與肌力都低下,即可診斷為肌少症。還好透過飲食、運動,就能加強肌力,增加肌肉量。
國衛院、老年醫學會透過流行病學研究方法,研究分析2867名社區老年人身體及行動能力資料,結果發現,台灣老人肌少症盛行率約在3.9%至7.3%間,年齡越大、BMI越低及自述有心臟病者,肌少症盛行率較高。
參與研究的台大醫院家醫科主任黃國晉指出,目前診斷肌少症以骨骼肌肉量多寡為主,國內專家達成共識,除了肌肉量,另可透過手握力、走路速度等檢測,讓肌少症診斷更簡便。
黃國晉表示,民眾可以在家檢測,看花多少時間走完六公尺,如果男性每秒少於0.7公尺,女生少於0.6公尺,就代表腿部肌力不足、行動緩慢,應至醫院接受檢查。人體肌肉量從40歲後即逐漸流失,提醒40歲起更應重視飲食及運動,65歲以上應每年檢測肌肉量。如果自覺四肢變細、力氣變差,應提高警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