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感到「今天好累喔」、「好像有點反胃」、「身體有點吃不消呢」時,一定有其原因。俗話說三天前吃的東西、發生的事,都會反應在今天的身體上,這句話真的一點也沒錯。
假設今天覺得腸胃狀況不好,通常都會想起三天前「啊,好像吃了兩個大福……」。
身體不舒服時,確實找出原因很重要。而且,不須我多言,今天的身體狀況絕對是自己造成,與他人無關。因此,自己費心注意很重要。
心理狀態也一樣。「今天感覺非常焦躁」—這也一定有其原因的,所以必須徹底找出「最近發生什麼事?」以利解決問題。如果不這麼做,有可能等你發現時已經不得不送醫了。
「跑步」至少是了解自身狀況的一種指標。即便每週只跑幾次,也能成為身心狀態的試紙。
跑步時可以清楚看見自己包含身體、心理或者人際關係、工作成果等狀態。只要發現有點異狀或令人在意的地方,就要知道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
盡早發現、盡早改善—經常重複這樣的循環,才能改變自我。
最重要的是必須經常帶著改變的種籽。抱持「這樣就好」、「沒辦法,只能這樣」的自我放棄態度就等於扼殺自己成長的機會,真的非常可惜。
我今年五十二歲,但我認為自己還有很多改變的可能性。我期待自己能讓大家刮目相看,對我說:「松浦先生好像變得不一樣了呢!」
跑步塑造了我的生活方式
我從早上五點左右開始工作。所以到晚上六點時,就已經累癱了。可能因為我是晨型人的體質吧!
所以總是希望早上就能結束自己的工作,下午的時間就用在和其他人開會、外出等比較沒有生產性的瑣事上。
我會選在一大早或者晚上跑步。時間點和季節也有關係。冬天早起很辛苦,所以自然而然就變成晚上跑;春季天氣好,早上跑步很舒服。
當然也會因為當天的天氣,決定晨跑或夜跑。基本上雨天不跑步。如果是小雨還沒關係,大雨的話就無法舒暢地跑步了。
若某天無法跑步,那就挪到其他日子。總之,跑步時間要隨機應變反而是我的責任。我已經五十幾歲,體力當然不如三十歲的人。
如果不訂好行程表,在最能夠發揮能力的狀態下執行每天的工作,一定會輸給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天結束時,會覺得自己今天也努力做好工作了。
而且身體感受到的疲憊並不令人討厭,反而很舒暢。因為很充實所以我也睡得很好,隔天早上能夠神清氣爽地起床。
在這樣的生活中,跑步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實應該說是我透過跑步學習到的各種事物,造就了現在的生活方式才對。
沒錯,因為持續跑步所以才發現、學習、感受以及出現,至今從未有過的新事物實在太多了。花了三年的時間,跑步才自然而然融入我的生活,但也正因為做到這個地步我終於能建立起「自己的馬拉松」模式。
以上摘錄自《只要我能跑,沒什麼不能解決的》/松浦彌太郎 著/時報出版
松浦彌太郎
一九六五年出生於東京。現為散文作家、書店老闆。十八歲那年前往美國闖蕩。二○○二年於中目黑開設「COW BOOKS」。
二○○六~二○一五年間擔任《生活手帖》總編輯。目前從事網站「生活基礎」、「LifeWear Story 100」(優衣庫)之製作以及文字工作、編輯、攝影、廣播節目主持人等跨領域活動。
著有《松浦彌太郎の100個工作基礎、生活基本》、《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品味入門》、《思考的要訣:松浦彌太郎的幸福工作術》、《創造人生的夥伴》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