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養生/ 健康瘦身

張耀懋/老祖宗的肥胖論

張耀懋

【聯合報╱張耀懋(聯合報醫藥新聞組組長)】

胖瘦,在這個年代,幾乎要等於死生大事了。

這在遠古很難想像。在尚未有農耕、食物儲存觀念前,糧食不足才是正軌,一睜開眼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覓食。即使在人類開始有文明後,糧食不足是常態,肥胖反而被認為是好事;人類就是長期在食物供應不穩定的世界裡演化出來的,生存之道就是把吃進肚的能量儲存起來,以備挨餓,就像白白胖胖是多福壽的意思。

但是,要找到人類的肥胖史,還真的不容易,因為目前可以從考古出土的骨骼、牙齒中去推測人的身高、壽命;卻很難推測體脂肪量,因為脂肪很難形成化石,有時只能從圖畫遺跡去揣測人類體型的變化。

雖然肥胖是富貴象徵,在上古時期,甚至是貴族階層才享有的體態;不過,老祖宗們對肥胖還是早就有了戒心。中醫典籍《素問——通評虛實論》云:「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素問——奇病論》謂:「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

《素問》,是現存華文典籍最早的中醫理論《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素問,就是黃帝與大臣間就一些基本問題問答的意思,本書約在戰國時期完成,也有一說是西漢年間成書;大抵推算,中華民族應至少在兩千年前,甚至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注意到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了。

在西方,西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臘醫聖希波克拉底的時代,就對胖瘦有直接觀察:「驟死的現象,往往胖子比瘦子更多見。」以現代公共衛生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幾乎就是以觀察法完成一個重要的流行病學概念:胖子較瘦子容易突發性的死亡。對照目前已證實的體重過重者,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概念,其實,兩千多年前的觀察歸納結果,已經很精準了。

對於肥胖,古希臘人更進一步提出減肥的概念:吃飯的時候要不停晃動。從現在醫學角度觀察,晃動可以燃燒熱量,又一邊吃一邊搖,吃少動多,看起來一定可以減肥了。不過,當時提出這個想法,其實與少吃或多動一點關係都沒有。其理論基礎是人體內有四種體液,若四種體液分布平衡了,則身體就健康了;食物就是補充這四種體液的關鍵要素,所以一邊吃一邊抖的原因是,可以搖勻體內各種體液的分布,讓補充進來轉換的食物,在轉換體液後,可以均勻地分布,身體自然就可以健康,形態也就長得更均勻,不會太胖了。

更有趣的是,希氏時代還鼓勵胖子:放心大膽地吃肥肉。因為他們認為,吃膩了就不愛吃了,這看來和現在盛行的「吃肉減肥」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波氏時代的論述較像是心理減肥法。現代的吃肉減肥則是墊高吃肉的總量,以排擠澱粉與醣類的食用量;也就是說多吃肉少吃飯,由肉類的蛋白質和脂肪提供熱量,以減少醣類所提供的熱量。兩者的理論基礎有很大差異。

以此推算,中西對肥胖的觀察都至少有兩千年以上。人類社會體系,有了組織,有了制度,也有了階層;也逐漸意識到肥胖帶來的問題。

其實,肥胖,被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並具有完整定義的病理因果關係,其實還不到一個世紀,愈接近現代,也愈火紅。

(諮詢:中研院台史所副所長劉士永)

肥胖 減肥 脂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