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77歲王伯伯近五分之一的人生都與大腸癌搏鬥,他於15年前被診斷出大腸癌,治療後3年又轉移至肝臟,歷經無數次化療和四次切肝手術,現在成功抗癌,只需定期追蹤。
這輩子幾乎沒去過醫院的王伯伯從沒想過第一次進大醫院看病就是癌症,且這一踏進去就是十五年。原本醫師告訴他,可能保不住肛門時,他一度決定放棄治療。還好家人勸他,手術也保住肛門,現在才保住性命。他感嘆,當初應要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他請大家別排斥,「不要怕,檢查可能沒問題,不檢查問題就大啦!」
腸癌第四期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僅11.1%。據國健署2011年癌症登記資料,每新增五位大腸癌病人,就有一位是第四期,且多數已轉移至肝臟。
收治王伯伯的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過去腸癌肝轉移形同死刑,病人平均只能存活18個月,切肝手術難度也高。但現在的手術、標靶治療或化療,都有長足進步,讓原本不能切肝的病患多了三成可切除腫瘤,提升存活率。
王輝明說,據臨床統計,第一次切肝如復發能再切肝的比率僅一成四,第二次切肝後,復發能再切的只有7%,第三次切肝再復發,可以手術者只有1.2%,王伯伯幾乎是全台唯一案例。王伯伯鼓勵其他患者積極治療,不要放棄。
「好好做篩檢才是最務實的」北醫附醫一般外科主任魏柏立感嘆,民眾若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而不做癌症篩檢早期發現,醫療再進步,挽救晚期患者的程度仍有限。尤其晚期發現的腸癌患者,約有廿%到廿五%的機率已器官轉移,預後也較差。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蔣鋒帆指出,不排除台灣的食安問題使腸癌發生率長年居高不下,呼籲民眾實行健康飲食、規律運動。
【2014/11/1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