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一項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發表的最新研究顯示,自一九九八年起年輕成人的大腸癌發生率急遽成長,但年長者的腸癌發生率有緩降趨勢。
並據此推論,美國二○三○年時,廿到〺四歲的腸癌發生率將增加百分之九十至一百廿四點二,屆時美國每四位直腸癌或每十位結腸癌患者中,就有一人不到五十歲。這項研究發表在《JAMA Surgery》期刊。
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解釋,美國呈現趨勢可能和近年推動大規模的大腸鏡篩檢有關,因大腸鏡準確度高,可看到小息肉,並預防性切除,阻斷息肉演變成腫瘤機會,年長者的腸癌發生率趨緩,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才會顯著成長。
但除了篩檢,其他環境、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是影響大腸癌發生的原因之一。
不只是美國,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台灣大腸癌年輕化趨勢也十分明顯,主要跟國人生活、飲食習慣逐漸西化有關,多肉、少菜、愛油炸、又缺乏運動,這些都會增加罹癌風險。因大腸癌的形成是長久累積過程,若從小把身體基礎打好、規律運動,就能預防癌症發生。
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國、高中生普遍外食,超過四成學生每天至少有兩餐外食。王正旭說,想預防癌症,健康生活及均衡飲食習慣是不二法門,且愈早開始愈好。
因應癌症年輕化趨勢,癌症希望基金會等團體昨在建國中學舉行五百人協力健走活動,推廣年輕學子運動防癌觀念。參加健走的成員都配戴計步器,只要健走總步數超過一百萬步,主辦單位將捐出百萬元給「癌友家庭康復計畫」,幫助因癌症而陷入困境的家庭。
【2014/11/09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