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36歲陳姓上班族過去沒有重大病史,近年因工作忙碌、壓力大,常熬夜,隔天忙到下午才吃第一餐,常腹痛、腹脹及腹瀉,跑廁所,飽受腸躁症痛苦,他因父兄有大腸癌、大腸息肉病史,在去年2月安排健檢,確診為大腸原位癌,經手術切除,追蹤至今未再復發。
衛福部台中醫院腸胃內科醫師許漢廷建議,有大腸直腸癌或息肉家族史(尤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近親)民眾屬高危險群,建議提早篩檢,國民健康署提供年滿50到75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可選擇大腸鏡檢查或無痛大腸鏡檢查,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效果。
許漢廷說,陳姓病患在公司年度健康檢查時,考量陳父多年前因大腸癌過世、哥哥於數年前接受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後切除,主動要求安排大腸鏡檢查。
許漢廷指出,陳姓病患在大腸鏡檢查時,發現乙狀結腸處有兩個直徑大約1到2公分的腺瘤性息肉,立即摘除,後經由病理檢查確認為大腸原位癌,幸好及早發現,經由內視鏡息肉切除術即可達到完整的治療,後續追踨一年多至今尚未再復發。
許漢廷說明,另有一名45歲施姓男子在去年9月因腹痛就醫,檢查發現有大腸息肉0.8公分,接受內視鏡手術切除,但半年後又復發0.5公分,醫師叮嚀施姓病患每半年就得接受乙狀結腸檢查,兩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許漢廷說,國人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西化,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目前已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第一,死亡率也僅次於肺癌及肝癌排名第三。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主要包括家族史、飲食習慣(高油低纖食物、紅肉攝取)、抽菸、酗酒、肥胖、運動量過少及糖尿病患者,而年齡大於50歲發生率也會大幅上升。
許漢廷表示,若腫瘤生長在直腸或較遠端的大腸如乙狀結腸及降結腸,主要會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排便排不乾淨等等症狀,若腫瘤生長在較近端的大腸如升結腸及橫結腸,症狀常常只有非特異性的腹脹腹痛、貧血、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等等,更難以早期發現。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