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明明切除了為何還是得腸癌?因忽略一個後續關鍵
研究表明,80%-95%的大腸癌是腸息肉慢慢演變而來,及時切除息肉能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可是,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明明切除了息肉,卻還是得了大腸癌,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家住鄭州的李女士,38歲,公司白領。六年前出現便血,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到醫院做了結腸鏡檢查後發現有2枚乙狀結腸息肉,其中較大的一顆2cmx3cm。
後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當時醫生叮囑要定期複查結腸鏡,然而,李女士術後再未出現便血症狀,於是也將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後。沒想到六年後再次出現便血、腹痛症狀,到醫院檢查,結果息肉復發且已經癌變,萬幸的是還不算太晚。
其實,這些人都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那就是定期複查!
95%的腸癌,都是息肉惹的禍
近10年來,雖然癌症的整體發病率有所降低,但結直腸癌發病率卻有升高趨勢。一般認為,80%-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腺瘤性)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5-15年,但個體差異不同。
雖然腺瘤的癌變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過度緊張。
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檢查。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
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由於很少引起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
及時發現並切除它,就能有效避免腸癌的發生。
一旦發現腸息肉,建議擇機切除
息肉本身不是癌,但有可能變成癌,一旦發現有腸息肉,最好儘早切除,以免帶來其他疾病或發生癌變。
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幾乎不惡變;腺瘤性息肉惡變的機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
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秘等因素有關。
由於息肉有癌變可能,一般建議一旦發現腸息肉,都要切除並做病理檢查,遵醫囑進行複查。
1)增生性息肉:最常見的一種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遠側大腸為多,較小,直徑多<1cm,表面光滑,基底較寬,單發或多發。這類息肉不發生惡變。
2)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腸黏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樣肉芽腫,多見於潰瘍性結腸炎,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
3)管狀腺瘤:起源於直腸或結腸的良性息肉被稱為腺瘤,並可進展成為癌變腫瘤。腺瘤十分常見,尤其是在50歲之後。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或有分葉,大小不一,直徑多<1cm,80%有蒂。此類息肉癌變率約1%-5%。
4)絨毛狀腺瘤:較少見,多為單發。以直腸最常見,其次為乙狀結腸。此類息肉癌變率較高,較管狀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狀腺瘤:這類癌變率介於管狀腺瘤與絨毛狀腺瘤之間。
6)家族性息肉病:癌變率幾乎100%。
大量研究證明:如果有一人得了結直腸癌,其直系親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沒有經過治療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變機率是100%!
腸鏡檢查:是發現息肉和早癌最有效的手段
結直腸癌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可以有效預防的癌症,它大多由息肉演化而來,發展遲緩,一般需要5-15年,甚至更長,在此期間,發現並切除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人群應從50歲開始篩查結直腸癌。也就是說,50歲以上的人,無論男女、無論是否有症狀、無論是否有危險因素,都應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高危人群包括:
有腸炎性疾病史
有長期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史
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術後、膽道疾病、糖尿病史
有下腹部放療史
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
這些高危人群應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結直腸癌。
遺傳性高危人群指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這些人應從40歲開始篩查。另據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最新指南,如有1名一級親屬在60歲前診斷或2名1級親屬在任何年齡診斷結直腸癌,應從家族中最早診斷結直腸癌者的患病年齡減去10歲開始篩查,或是最遲於40歲開始每年做結腸鏡檢查。
在此特別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因為害羞、怕麻煩、害怕等理由拒絕結腸鏡檢查,一時的不在意可能讓你錯失「自救」的機會!
息肉會復發,切除之後要復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環境沒改變,遺傳因素不會改變,所以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所以即使切除後,也要定期複查,這個很重要。
腸道腺瘤性息肉復發過程很複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
可以這麼理解:腸息肉切除後,導致腸道長息肉的原因或環境沒有改變,這片土壤還是容易滋生息肉的。一般認為要到80歲後腸道長息肉才會逐漸停止,尤其肥胖、高血脂和有息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長息肉。
因此,如果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雖然予以切除術,患者千萬莫大意,仍要定期複查,尤其是息肉數目較多、息肉大、腺瘤性息肉者更要復查!
腸鏡下切除息肉創傷小恢復快,但息肉的殘端可能會復發再長出息肉,局部復發率達10%-35%!為期兩年的一項監測發現:65%-75%息肉切除後又有了新生或復發的息肉。術後第一年再發生息肉的危險性是正常同齡人的16倍,直到4-6年後才與一般人群相似;復發瘤切除後,再次復發者仍佔1/3,尤其是直徑大於2cm息肉的複發率更高。
此外,大腸息肉術後復發率高可能還與以下兩個原因有關:
1.大腸息肉的發病原因不是很明確,手術只是去除了息肉,並未去除病因,所以容易復發;
2.大腸鏡檢查時,大腸息肉的漏診率高。這是由於腸道準備情況,醫生經驗、手法以及大腸的生理結構等影響。
由於大腸走行迂曲,再加上大腸黏膜皺襞的遮擋,所以大腸息肉(特別是小的息肉)的漏診率較高。第二次發現的大腸息肉不一定是新長出來的,也可能是第一次漏診的。
何時複查?如何複查?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推薦結直腸癌高風險人群結腸鏡篩查時間是3年;臨床上通常根據結腸鏡病理檢查結果、切除完整性、腸道準備、健康狀況、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來決定複查時間;對於低中風險息肉切除術後復查時間建議在1~3年內。
對有下列情況時建議短期在3~6月內復查一次腸鏡:
腸道準備欠佳,影響檢查視野者;
因各種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者;
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者;
大於1cm的廣基息肉採用分片切除者;
大於1cm絨毛息肉伴重度異型增生;
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下層不願追加手術切除者。
同時,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應該加大複查頻度。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預防就是定期做個腸鏡
結腸息肉的發病原因目前並不完全清楚,除了注意不要久坐、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飲食、戒除菸酒、適當運動之外,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時做個腸鏡,尤其是40歲以上人群。早點發現並儘早切除它,以絕後患。
現在的觀點是,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因此,大腸腺瘤是應該儘早治療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無需盲目緊張。
內鏡下治療息肉最常用的就是電切,絕大部分大型醫院都能夠常規開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據息肉部位、大小、形態、病理類型等等,操作難度不一樣,切除方式各異,風險也不同。息肉切除後應該送病理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性質和是否完全切除。
總之,最有效的預防辦法就是定期複查腸鏡,一旦發現息肉,及時切除。具體複查時間,各人情況不一樣,需要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判斷。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血便以為是痔瘡!直到內褲一片血漬…才診斷發現是直腸癌四期
十大癌症之冠大腸癌 醫建議定期篩檢最高存活率達9成
38歲自律男不菸不酒竟癌末 醫:定期癌篩是救命關鍵
8旬老婦腫瘤阻塞腸道難排便 金屬支架協助恢復
為何大腸鏡檢查容易「被退貨」?醫曝原因:清腸不徹底
哪些人易得大腸直腸癌?醫:約8成與後天有關,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九成
大腸癌術後未追蹤 拖到肛門流血
大腸直腸癌術後未追蹤 9個月後肛門流血膿
為什麼沒症狀也要做大腸癌篩檢?醫曝篩檢與診斷的區別
貧血只吃鐵劑治療,可能延誤大腸癌診斷!預防腸癌的3個重要提醒
63歲女停經仍頭暈貧血 醫機警揪出大腸癌
北市十大死因惡性腫瘤蟬聯榜首 每30分就有1人罹大腸癌
右側大腸癌比左側還難發現 一圖看懂左右側大腸癌症狀區別
8成腸癌都是亂吃惹禍!營養師公開「防癌食物清單」:都是冰箱常備菜
年長患者腸癌發現多已中晚期!大便習慣改變要注意,8症狀提早察覺
大腸癌篩檢追蹤跌2成 醫師憂:2年後大腸癌死亡率恐增!
常放臭屁是大腸癌前兆嗎?形成臭屁取決於2個因素
大腸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跳繩、水果連皮吃」竟可防大腸癌!醫師群公開防腸癌大全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4年當癌王
台東人肥胖第一名 小心大腸癌找上門
大腸癌蟬聯13年十大癌症之首!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做好「一件事」可降低33%死亡率
她激烈減重暴瘦竟是癌上身!聽醫師話抗癌成功
出現7症狀當心大腸癌已上身! 醫:做對2件事可助預防
大腸癌不一定得裝人工肛門 大腸支架解決腸阻塞困擾
吃素預防大腸癌 營養師:你還需要吃一項關鍵食物
朱高正癌逝 久坐、不運動、晚睡都是大腸癌危險因子
年年潛血檢查無異狀 36歲男血便一查竟是3期腸癌
婦人每年必做大腸鏡檢查 慶幸早發現腫瘤並切除
老婦持續腹脹2個月就醫 升結腸腫瘤7公分
猜你喜歡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何時該切除食道?醫師詳解食道癌手術過程及術前術後照顧
乳癌成文明病每36分鐘增1例 妙齡女4大問題釀病纏身
乳癌拖2年乳房內鈣化如「降雪」斑駁 醫苦勸治療才改善
50歲男血便以為「痔瘡出血」 竟是直腸腫瘤
營養狀況是抗癌關鍵!營養師:治療期補熱量 恢復期均衡吃
無痛換水大腸鏡 揪息肉效果更好
月經不規則、停經後出血 醫籲:盡速就醫
把硬塊當粉刺,竟變9公分腫瘤!一位乳癌患者的教訓:「怕痛」,最後可能才要命
預防口腔癌 醫師:留意五大症狀速就醫檢查
每年就醫人數約兩萬人 健保大數據揭鼻咽癌患者這年齡層最多
晚期肝癌免疫組合延命大突破 無奈高藥費阻礙治療路
海扶刀精準度大躍進!國衛院模擬技術縮短40倍手術時間
常常胃痛會不會是胃癌?醫師曝胃癌最大危險因子
輕忽小腫塊⋯腫瘤塞滿她乳房 醫嘆:早期治療可少受苦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再生醫療超級昂貴 CAR-T新藥抗癌費用逾千萬元
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
消除腫瘤只靠清除癌症幹細胞足夠嗎?張金堅詳解癌症幹細胞真面目
乳癌患者副作用致手指僵硬 針灸及中藥調理後緩解
未必會變少奶奶!免疫加化療 提高三陰性乳癌治癒率
亞洲人好發!權威醫揭鼻咽癌3大危險因子 6大症狀與預防方法一次看
為什麼通過症狀早期發現不容易?醫師詳解食道癌危險因子、檢查及治療方式
婦人沒抽菸卻咳血得肺鱗癌 靠多重療法才撿回一命
檳榔汁吐掉就不會罹癌? 醫師:纖維摩擦口腔也會癌變
未健檢難發現!近三年鼻咽癌人數減少恐因疫情影響
健保大數據/110年鼻咽癌門診人次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