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中大腸癌蟬聯首位11年,每年約1萬5千人罹癌,5700人因此死亡。越來越多民眾願意花錢、花時間做大腸癌篩檢,但有些民眾會選擇去做抽血驗癌胚抗原(CEA),又稱腫瘤標記來診斷是否有大腸癌。國健署澄清,事實上CEA並不是用來「早期診斷」癌症的工具,而是作為追蹤癌症治療效果的參考指標,指數正常不代表沒事,不正常也不一定就是有癌症。
如果抽血無法驗大腸癌,那要如何篩檢大腸癌呢?國健署於「保健闢謠」專區「抽血可以檢驗大腸癌嗎?」指出,我國目前大腸癌篩檢使用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對下消化道出血的敏感度高達8成,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瘜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
國健署也提醒,若篩檢結果為陽性異常,後續就要到醫療院所做大腸鏡的檢查。根據癌症篩檢資料庫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結果陽性異常民眾做後續確診,每2人就有1人是瘜肉、每22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能早期發現大腸癌或瘜肉個案。
另外,國健署與台灣大學公衛學院研究團隊合作,針對50至69歲接受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民眾進行10年追蹤,比較篩檢組及未篩檢組死於大腸癌的風險,結果顯示:定期接受兩年一次的大腸癌篩檢,可降低44%的死亡風險。
國民健康署提供50-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免費大腸癌篩檢,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為非侵入式檢查,也不易受到食物成分影響,採便前不須限制飲食或使用灌腸,國健署強調,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方式簡單,民眾不要用抽血檢驗大腸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