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留不留 看腫瘤離多遠
【聯合報╱陳宗明/台東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
一般人得知罹癌時,已經青天霹靂,直腸癌病人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可不可以保留肛門」或是「要不要保留肛門」?
不能保留肛門,意思是要將本來的肛門切掉,然後在肚皮上做個新肛門(人工肛門),這不是一般人馬上就可以接受的狀況。所以許多病人、家屬遲遲無法決定,一拖再拖,甚至延誤病情及治療時機。因為他們實在無從考慮,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治療,對於做了人工肛門後,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充滿恐懼。
該怎麼考慮或決定「可不可以保留肛門」呢?從身體構造談起。直腸跟肛門是連在一起的,肛門上去就是直腸,而直腸約15公分長,腫瘤若長在直腸離肛門較遠處,就沒有肛門保留不保留的問題。
一般而言,只要癌症還沒侵犯到肛門括約肌,肛門就可以保留;反之,當癌症侵犯肛門括約肌時,肛門就不能保留。至於有沒有侵犯肛門,可用肛門指診、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來診斷。
「要不要保留肛門」?意思是癌瘤離肛門很近,但肛門括約肌未被侵犯時,要不要切除肛門?此時即使保留肛門,但直腸卻幾乎要完全切掉。
這樣並非沒有後遺症。因為糞便在直腸中,等累積到一定的量時,才會排空;如果把直腸全切了,大腸沒有儲存糞便的功能,結果就會造成頻便、裡急後重(有便意,但解不出來)、大便解不乾淨等症狀,學術上稱為「直腸低前位切除症候群」。
一般人無法想像這些症狀的痛苦,經歷過的人如果有機會再選擇一次,可能就不會像之前堅持要保留肛門。所以,一般專家建議下列本來可以保留肛門的病患不要保留,人工肛門反而比較好照顧。
1.長期臥床病人:可固定一段時間處理人工肛門袋,比一直換尿布及擦屁股容易。
2.行動不便的老人:有人工肛門袋,糞便隔天早上再清,如此可一覺到天亮,也避免上廁所摔倒。保留肛門的患者,可能因頻便而半夜常常起來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
另一種比較人性化的做法,保留肛門,但還是做人工肛門,讓糞便由此處排出,這樣避免「直腸低前位切除症候群」的困擾,也顧全老人家怕「沒屁股」的尷尬狀況。
瞭解以上狀況,跟醫師好好溝通,大部分的直腸癌病人,仍然過著多采多姿的人生。
【2014/07/12 聯合報】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直腸癌肛門全切除?器官保留治療術讓他不須裝人工肛門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AI神輔助早揪大腸癌無遁逃 北榮內視鏡新突破登期刊
小心大腸息肉變成癌 定期檢查保「腸」健康
為什麼醫師要求做第二次大腸鏡檢查?2動作不確實等於白忙一場
桃園每10萬有365人罹患大腸癌 醫師:早期無症狀最可怕
大腸癌如何預防?《JAMA》千萬人研究:多吃3類食物
坂本龍一公開確診直腸癌 研究證實這樣吃減少罹癌風險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台灣大腸癌地圖出爐 雲嘉南200人就有1人居冠
男子腹痛半年以為胃潰瘍 急診竟是大腸癌併發阻塞
大腸癌會遺傳嗎? 家醫:家人曾得過風險增一倍,常做6件事也增加罹癌風險!
便祕是否會罹患大腸癌?醫師:遺傳基因加這些生活習慣才致命
「醫師其實沒有比一般人健康」健檢名醫抗癌14年的領悟
腹脹、腹瀉、便秘是大腸癌? 這些異常小心是卵巢癌...5成確診已晚期
咖啡可減緩大腸癌進展? 新研究給解答
苗栗3兄弟一年內相繼診斷出大腸癌 家族遺傳風險高
照大腸鏡前3天的低渣飲食怎麼吃?一張圖表教你判斷
網傳連環屁恐大腸癌前兆?! 其實背後真相跟這些有關
醫病天地/連環屁加排便改變 恐腸癌警訊
國人聞大腸癌色變! 醫師呼籲癌症篩檢「腸」識不可少
每天約有18人因大腸癌過世!有這2大壞習慣快通通改掉
老人貧血原來是大腸癌上身 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
婦人愛吃燒烤、煎炸食物 血便檢查罹患直腸癌
不管幾歲都要有警覺! 大腸癌年輕化,常做5件事形同慢性自殺
婦人糞便潛血呈陽性不在意 大腸鏡檢出3公分腫瘤
六旬夫妻同時得到結腸癌中晚期 醫揪罪魁禍首:嗑瓜子
猜你喜歡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醫示警:有三高者風險暴增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不再是「餓死癌細胞」?科學家發現癌細胞沒那麼愛吃糖
5年存活率是關鍵!治癌醫曝癌症治療前先做7件事
抗癌最佳典範!哈佛癌症醫師每天吃什麼預防疾病
天天外食便秘 他洽公順便免費篩檢竟大腸癌第一期超吃驚
為什麼化療會讓身體變虛弱?從戰爭中獲得啟發的治癌「毒藥」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高燒不退竟是血癌 醫師提醒出現這四個徵兆要留心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男子罹泌尿道上皮癌 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奏效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
廖啟智胃癌逝/吃素確實能降低胃癌發生率 醫:但要避開2類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