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台中市37歲李姓粉領族有運動習慣、飲食清淡,半年來血便誤以為是痔瘡,到醫院檢查發現是乙狀結腸惡性腫瘤三期,她在得知罹癌後選擇樂觀抗癌,經接受腹腔鏡合併自然孔大腸手術、化療,復原狀況良好。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科肛門外科醫師張伸吉說,傳統剖腹手術傷口長達20多公分,復原慢,且有術後疼痛、感染、粘黏或疝氣等併發症;腹腔鏡手術在肚子打四個0.5公分到1公分的導氣管孔洞,但為移除病灶,仍需要另開一個大洞,還是有術後併發症問題。
他指出,為閃避這道額外的大傷口,二年前引進新式的腹腔鏡合併自然孔大腸手術,除了肚子打四小洞,並利用特殊裝置,從人體的自然孔,例如肛門等取出病灶,以自然孔取代開大洞,較無疼痛、感染、粘黏或疝氣等併發症,住院天數縮短為3到4天。
李姓病患說,她從事行政工作,生活作息正常,不熬夜、壓力也不大,她每周運動3天、每次1小時以上,包括游泳、打羽球、跑步等,飲食清淡,一直是親友心目中的健康寶寶。
李姓病患指出,她是半年來有暗紅色的血便,因為沒有家族病史、不會疼痛,從來沒想過會罹癌,以為是痔瘡,直到家人提醒她該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罹患乙狀結腸惡性腫瘤三期。
李姓病患儘管不解罹癌原因,但幾經心裡轉折後選擇樂觀抗癌。李姓病患說,有的病友罹癌會埋怨,她凡事心存感恩、正向思考,運動習慣讓她有體力抗癌,加上接受專業醫療團隊新手術,僅住院4天,復原狀況良好。
醫師張伸吉說,目前院內共有70例腹腔鏡合併自然孔大腸手術成功個案,除了大腸腫瘤,也運用在大腸憩室炎、大腸無力症等,這項手術較適合病灶較小的患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