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國內每年新診斷大腸癌患者達上萬人,但一項調查發現,大腸癌高危險群調中,五成二人自覺有肛門出血、腹瀉等症狀,但僅近3成接受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
專家提醒,若要避免大腸癌上身,唯有多蔬果、勤運動、做篩檢。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代組長施伶宜指出,民國96年癌症登記,大腸癌新診斷人數1萬511人,比10年前成長2倍多,死亡率也成長1.8倍。衛生署從93年補助50至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但去年受檢率僅有22%。
癌症希望協會理事長王正旭表示,大腸癌患者的親屬,如父母和兄弟姊妹,未來罹癌率是一般人2到4倍,協會參與亞洲癌症防治計畫,從2008到2010年針對基隆長庚、中國醫大附醫、高雄醫大中和醫院,共301名40到49歲且具家族史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
結果,52.8%雖自覺經常性腹痛、肛門出血、便秘、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但僅近三成曾經做過大腸鏡或糞便潛血檢查,明顯偏低。他強調,在這些完成受檢者中發現,有28.2%民眾可檢出瘜肉,其中1人甚至確診為大腸癌。
高雄醫學大學內科教授吳登強表示,在所有的瘜肉中,約1%會變成惡性,如果在50歲前被診斷出大腸腺瘤性瘜肉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要高4倍,切勿掉以輕心。王正旭強調,國人飲食逐漸西化,呼籲民眾應多重視大腸癌防治,多蔬果、勤運動、做篩檢,才能免於大腸癌侵襲。
💪更多健康推薦
‧年輕夫妻買900萬房月付2.5萬貸款 七年後含淚脫手:還是租屋幸福
‧她把家裡「衣物收納箱全丟光」獲4大好處:有益健康又省錢
‧茶葉可去除水中有毒重金屬 研究揭這樣泡茶達到的效果最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