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67歲男子長期間歇性腹痛,做了腹部超音波、胃鏡、電腦斷層等檢查,遍尋不著原因,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小腸腫瘤。
馬偕醫院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章振旺說,小腸疾病不易發現、診斷,若持續腹痛、血便,就要徹底檢查。
這名男子一年多來常覺腹部間歇性絞痛,做了四次腹部超音波、三次胃鏡、兩次大腸鏡檢查,還有一次腹部電腦斷層,都找不出腹痛原因。只有腹部X光檢查發現,男子疑似有腸阻塞症狀。
章振旺幫男子做小腸鏡檢查,才發現男子胃幽門以下220公分處,腸壁不正常增厚,以及腸腔狹窄,最後確認是小腸淋巴癌。
另一位70多歲阿嬤則因血便住院,胃鏡、大腸鏡及血管攝影等,都找不明顯出血點。馬偕醫院胃腸肝膽內科主治醫師張經緯幫她做小腸鏡檢查,發現小腸遠端有一個3公分腫瘤,原來血便是因為胃腸道基質瘤出血。
章振旺說,小腸腫瘤不常見,在腸胃道腫瘤裡比率不到5%,小腸迂迴彎曲曲,長度約4到6公尺,一般胃鏡及大腸鏡長度只有1公尺多。要診斷小腸疾病,往往只能憑症狀,並搭配小腸鋇劑攝影、電腦斷層,有時甚至剖腹探查,才能找出病灶。至於氣囊小腸鏡檢查,患者需自付耗材費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_chronic.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_chroni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