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已婚女兒回家掃墓會帶衰娘家?爸:還會分掉娘家福分!命理師曝「化解方法」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大腸直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為大腸癌危險因子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陳元春/台北報導】

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之一,北市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指出,這類患者除了治療,還必須持續篩檢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為免疫、發炎性疾病,個案不多,治療方式較少。李熹昌醫師建議,這類患者與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有大腸癌家族史、有家族性瘜肉症、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有上述危險因子的高危險群,要特別關心大腸的健康狀態。

醫師提醒,雖然有些遺傳因素目前還無法改變,但維持健康飲食、運動習慣,接受有計畫、定期的篩檢,可以及早發現一些尚未有症狀的病灶,以提高完全治癒機會。

醫師表示,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一般而言,由良性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因此,如果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發生,同時早期大腸癌經手術治療的治愈率高達9成以上,其預後相當好。

醫師提醒50-69歲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為目前最安全又簡便的篩檢方法,在家中就可採檢,若篩檢出陽性反應,表示有某種原因造成腸道出血,可能原因有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痔瘡及憩室等等,若接獲陽性反應報告,可接受進一步複檢,複檢項目包括大腸鏡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加上大腸鋇劑灌腸攝影,以確定診斷。

國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昌指出,屬免疫疾病的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少見,但因目前沒有藥可治癒物,只能緩解症狀、減少不適,民眾一旦罹患又反覆發作,會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呼籲患者就算已無症狀,仍得配合醫囑長期用藥。

張世昌醫師指出,目前病因不明的潰瘍性結腸炎,其實是一種免疫疾病,即免疫系統被不正常的啟動,攻擊腸黏膜組織,國外的發生率約十萬分之兩百到四百人,至於國內則較少見,發生率僅十萬分之十三到十七,且以十五歲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為好發高峰期。

醫師張世昌補充,目前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仍以藥物與調節生活型態為主,除非患者已出現猛爆性大腸炎、腸穿孔或對內科吃藥治療無效,才會考慮後線開刀治療,至於目前有助緩解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則有三類,依序是抗發炎、類固醇與免疫調節藥物。一般來說,會先使用抗發炎藥,若患者對抗發炎藥的效果反應不佳,就會併用類固醇或免疫調節藥物。

醫師張世昌強調,因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僅拉肚子、血便或腹痛,並沒有太特異的症狀,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胃炎,因而呼籲民眾,如長期一天腹瀉超過三次,狀況嚴重者甚達六次,且合併血便等不適,應盡快就醫確診。日常生活應減少壓力、避免暴飲暴食、少吃刺激物並運動,降低復發。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 瘜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