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血陽性個案 擬列優先檢查
糞便潛血檢查若呈陽性者須再做大腸鏡確診,全台一年約8萬人需做大腸鏡檢查,這還不包括持續追蹤的患者,不但讓醫師忙翻,有些醫院排檢查得等上一個月。為提升品質,醫界呼籲官方訂出配套或將患者分流到小醫院、診所檢查;國健署表示,將與健保署討論,新增陽性個案優先排大腸鏡檢查。
國人十大癌症中,大腸癌居首,國健署提供50歲以上、未滿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檢查呈陽性即需做大腸鏡確診;平均一年120萬人篩檢、約有8萬名陽性。台大醫院腸胃科醫師邱瀚模表示,每100位做糞便潛血患者中,就有7人呈陽性需做大腸鏡,還不包括有家族史或定期回診追蹤的患者。
檢查1次半小時 醫師行程滿檔
邱瀚模認為,預防篩檢立意良好,但醫師每天大腸鏡檢查排滿檔,再加上大腸皺褶多、彎曲,要徹底找出微小的息肉、腫瘤等病灶,一般大腸鏡最快也要花20到30分鐘。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副秘書長吳俊穎表示,近年來研究顯示,大腸癌也可能出現在大腸右端,因此會建議民眾做全大腸鏡;有些民眾怕不舒服,或是曾開刀、剖腹產沾黏的婦女等,則建議無痛麻醉檢查,時間拉長為40分鐘到一小時。不僅醫師忙不過來,人手少、患者多,有些要等上一個月。
小診所也有設備 醫師呼籲分流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醫師陳洋源表示,院內的腸胃科、大腸科、健檢加起來,每月要幫1500-2000名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要排一個月,很多患者一驗出糞便潛血陽性,就往大醫院擠;其實多數開業醫有設備、能力做大腸鏡,希望政府分流患者至小醫院、診所。
邱瀚模說,解決方法還包括提高健保給付,目前給付大腸鏡比心臟超音波檢查少,籲提高給付、留住人力;而現行開給質子幫浦阻斷劑(胃藥)處方前,需先做胃鏡確定胃食道逆流等,但國外透過問診、症狀等就能評估,若免去胃鏡步驟,就能投注在大腸鏡上。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將與健保署討論,讓新陽性患者優先檢查,追蹤穩定的患者、考慮將追蹤間隔時間拉大。
檢查前三天 吃低渣飲食
國內大腸鏡檢查技術進步,只要民眾在檢查前配合醫師指示做準備,依照現行的技術,甚至能看到0.1或0.2公分的大腸息肉或腫瘤。醫師提醒民眾做大腸鏡前的三到五天,確實配合「低渣飲食」,讓糞便排空,前一晚或當天早上可考慮使用大腸清腸劑,檢查時不但較能看出細微的問題,也較不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台中榮總腸胃科醫師吳俊穎表示,做大腸鏡時,若有糞便堵在腸子中,為了徹底檢查,必須不斷打氣、打開一條檢查的通路,而打氣時會讓患者感到不舒服;因此,大腸鏡前的準備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降低不舒服感,還可以提升檢查的品質。
吳俊穎說,大腸鏡檢查的前三到五天,會提醒受檢者要低渣飲食,避免大腸有太多的糞便塞住;前一天或當天早上、患者可考慮自費大腸清腸劑(300-400元左右),讓腸子清得更乾淨。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表示,低渣飲食是指食物經消化後,在大腸中的殘渣很少,檢查前一晚不要吃蛋白質類,煎炸蛋也勿吃;蔬菜方面,竹筍屬於高渣食物應避免,可挑選嫩葉或瓜類吃,盡量不要吃肉類的筋或膠質部分;而牛奶雖為液體,但消化後也屬高渣食物,避免喝牛奶。
◎ 隨時掌握第一手健康訊息,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