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採訪整理/記者魏忻忻】
Q:開完刀,醫師說我的乳癌分期是一期B,腫瘤1.1公分,建議化療。我才第一期,為什麼要做化療?
A:早期大約5年前,乳癌術後是否需輔助性化療,主要看腫瘤大小,例如超過1公分、腋下淋巴結轉移,便建議接受輔助性化療。
但近年臨床發現,有少部分乳癌患者,腫瘤在1公分以下,腋下淋巴結沒有轉移,卻在術後2至3年,甚至5年後,出現復發轉移進而危及生命。所以,目前傾向由更多檢驗分析來評估乳癌復發風險,包括荷爾蒙受體、HER-2/neu、腫瘤分化級數、Ki-67增生指數,及癌細胞是否侵犯淋巴管或微血管等,決定是否應建議輔助化學治療。
荷爾蒙受體包括ER、PR,HER-2/neu是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第二型,若為陽性,被認為容易復發也容易有治療抗藥性,須在傳統化療之外加上針對HER2的標靶治療;腫瘤分化級數,通常第一級指細胞分化較佳、第二級為細胞分化程度中等、第三級是細胞分化程度不良;Ki-67是腫瘤增生指數,數值愈高,表示腫瘤分裂生長速度愈快。
第二或第三級分化、較高的增生指數,HER2過度表現,淋巴管或微血管侵犯,都代表可能有較高的復發風險。此外,也要考慮家族史和年齡等,如果母系如母親、阿姨、姊妹曾患有乳癌,屬於高危險群;40歲以下被視為是年輕型乳癌,復發風險也較高。
上述預測工具和危險因子,必須和患者狀況綜合評估。說來有些像是算命,但是以科學的方式,根據研究所得數據來預測。甚至有一些新的基因檢測,可送至國外可分析腫瘤細胞多種基因,如OncoType Dx,MammaPrint等,列出分數,評估復發風險,據此提出治療建議。
諮詢/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戴明燊
【2014/08/08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