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肝癌

神經內分泌瘤肝轉移做釔90 活逾5年不是夢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明晃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陳明晃
圖/陳明晃醫師 提供

神經內分泌瘤肝轉移 細胞分化慢患者做釔90 活逾5年不是夢

一般人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感到很陌生,直到蘋果公司的創辦人賈伯斯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這個疾病才被重視。醫師表示,除了胰臟,神經內分泌細胞也可能發生在胃、小腸、大腸等腸胃道器官及肺部,產生各種內分泌荷爾蒙。因症狀表現不具特異性,甚至不一定有症狀,導致五成患者確診罹病時,腫瘤已出現遠端轉移。

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明晃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在臨床上並不常見,國外發生率每10萬人口約5.5至6人;台灣發生率更低,每10萬人口僅1.5至1.8人,屬於一種罕見疾病。通常男女性的發生率相當,好發於40歲以上中年人;但臨床上也不乏19歲、20歲的年輕民眾,或85歲老人家罹病。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長在胰臟,形成胰島素瘤,造成胰島素分泌增加,出現低血糖症狀而被發現。另外,神經內分泌腫瘤也可能長在胃、小腸等腸胃道,導致胃泌素分泌,造成反覆胃潰瘍;或腸道內分泌細胞促使組織胺分泌增加,出現臉潮紅而被誤認是更年期易或誤會是氣喘發作。

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內分泌細胞不一定都會分泌荷爾蒙,有症狀表現者屬於「功能性」腫瘤;但也有人不會或分泌極少的內分泌荷爾蒙,此屬於「無功能性」腫瘤,這時患者完全無臨床症狀,難以早期發現診斷、進行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程期別進行統一分類,主要可分三級,第一級的細胞複製能力(Ki67)低於2%,第二級2%至20%;一旦細胞分化力超過20%即屬第三級,此時不再稱為腫瘤,而改稱「神經內分泌癌」。通常第一級、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期約33個月,若是第三級的5年平均存活率僅4%,多數患者活不過半年。

陳明晃說,目前醫界對於神經內分泌細胞產生腫瘤的發生原因仍不清楚,研判與胚胎體內的染色體基因突變有關。美國30年來追蹤37000多例神經內分泌腫瘤個案發現,原發腫瘤來源以腸胃道最多,包括食道、胰臟、胃、大腸、小腸等約佔6成;其次是肺部3成,其他部位佔1成。

同樣地,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原發部位也是以腸胃道居多,患者很容易出現肝轉移。陳明晃曾收治一名日本華僑,某次檢查意外發現有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男子切除胰臟,針對肝腫瘤再自費做「樹脂載藥微球的釔90放療」,效果很好,直到3年又6個月後才復發,但腫瘤極小僅0.6至0.7公分,目前搭配標靶藥物,腫瘤穩定控制中,每3個月就飛回台灣定期追蹤。

陳明晃說,樹脂釔90微球放療可一次命中肝腫瘤,大幅延長腫瘤復發時間,相當適合細胞分化慢、病情程度屬於較輕的第一級或第二級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患者;且原發腫瘤體積不大,腫瘤可切除或做「減積手術」的人。如果轉移肝腫瘤的體積小,患者還能選擇電燒或肝動脈栓塞等治療方式。

不過,樹脂載藥微球的釔90放療不便宜,患者需自費約70萬至80萬元。陳明晃表示,北榮自2008迄今已有17名神經內分泌腫瘤肝轉移病患接受樹脂釔90微球放療,統計6成患者的肝腫瘤完全或局部消失,5年存活率可達6至7成。

由於神經內分泌腫瘤僅20%至30%的人有症狀,加上症狀又不典型,陳明晃提醒,民眾若反覆出現胃潰瘍或持續腹瀉、臉潮紅、短時間體重減輕等症狀,最好到肝膽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以免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