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運用AI揪出肺癌,今年2月19日登上國際期刊「自然通訊」。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志榮領銜的團隊,運用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近20年來的肺部腫瘤組織病理玻片,建立數位影像資料庫,毋需人工標註即可區分肺腫瘤病理切片是良性或惡性,該影像辨識系統,準確率可達95%以上,助醫師最快3分鐘完成判讀。
肺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早期症狀不明顯,導致發現時常常是晚期,治療效果有限。陳志榮團隊,將北醫體系的三大醫院20年來的肺部腫瘤組織病理玻片建置成影像資料庫,統計逾九千張,並由多位病理專科醫師一張張標註出病灶及非病灶區域,再交由AI的不斷學習修正後,提高判讀的準確率。
陳志榮表示,傳統的肺部腫瘤確切診斷模式是將醫師經由穿刺或開刀取下的疑似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製成病理玻片後,病理科醫師再透過顯微鏡一張張判讀,既費時又費力,還可能會因醫師的經驗值不同有不同結果。但該套系統可以直接透過全玻片,且不需人工標註,就能自動判讀。
陳志榮表示,經過AI判讀後續仍需要由病理科醫師再做判斷,不過雙重判斷,可減少人為判斷錯誤的機率,也更能大幅縮短過去全人工判讀的時間。
若以每位病患8到15張病理切片計算,傳統僅由病理科醫師執行的判讀時間約10到15分鐘,利用這套系統只需三分之一、約3到5分鐘即可完成。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