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一半的口腔癌患者集中在亞洲地區,其中又以台灣發生率全球最高,平均每10萬名男性就有28.48人罹患口腔癌,推估原因,應與檳榔高度相關,8、9成口腔癌患者幾乎都有嚼食檳榔習慣,加上菸、酒等危險因子相乘,10年來口腔癌發生率不減反增。
從事口腔癌研究多年的高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教授謝天渝,最近在美國國家衛生院經費支持下,獲選為口腔癌跨國研究召集人,展開「檳榔咀嚼與戒斷行為」研究,將投入110萬美元(約3千萬元台幣),在台灣、美國、斯里蘭卡及馬來西亞4地進行癌症、心理、文化等跨領域研究,希望有效降低口腔癌發生率。
謝天渝說,國內男性約有15%都有嚼食檳榔習慣,1999年檳榔公會統計,台灣一年要吃掉8千萬顆檳榔。但檳榔中的檳榔鹼 (arecolin)成分會刺激口腔黏膜、造成纖維化,若嚼食者的基因特異或破骨細胞過多,將使致癌風險大增。
謝天渝說,這項跨國大型研究除了研究癌症的醫療團隊,還結合了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師,針對各國食用檳榔者的心理需求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對照組則訪談成功戒斷檳榔者,希望發現檳榔成癮者無法戒斷原因,也希望為不同特質的使用者找出最適合的戒斷療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