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嚼檳榔的人,很少會想到它會致癌!」長期進行口腔癌宣導的衛生署口腔醫學委員會主委韓良俊說,國內應訂定類似菸害防制法的檳榔防制法,或早日推動檳榔健康捐,才有助降低嚼檳榔人口。
口腔癌得病人數,年年上升,「它的死亡年齡,也比其他癌症早十年」,韓良俊指出,如果從廿五歲到四十四歲的年齡層來看,口腔癌是中壯年男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主要是嚼檳榔者,大多為藍領階級,他們往往因工作及同伴關係而接觸檳榔。
吃檳榔的人,常說它能提神、解渴和保暖,但韓良俊說,其實這些司機應多休息,口渴就喝水補充水分。
坊間還有所謂「素食檳榔比較安全」說法,韓良俊表示,「這根本不對!」除了檳榔中間的嚼塊,檳榔果實也有生物鹼和多酚類化合物等致癌物,吃它等於用含有致癌物的粗糙纖維,不斷磨擦細嫩的舌頭及口腔黏膜,世界衛生組織在六年前,就已宣布嚼檳榔會致癌。
另外,根據高雄醫學大學研究發現,嚼檳榔得口腔癌機會,是不嚼檳榔者的廿八倍;如果嚼檳榔、喝酒再加上吸菸,得口腔癌是無這些嗜好者的一百廿三倍。
他提醒,「紅唇族」往往在頰黏膜、舌頭和大臼齒的牙齦處,出現紅斑、白斑或紅白斑,即局部變白、變紅且擦不掉,或表面變粗、凸出或潰瘍,此時才想找牙科或口腔顎面外科檢查,常是癌前病變或早期口腔癌。
目前中央健保局已提供十八歲以上民眾一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如果是檳榔、菸酒都來的高危險族,最好提早每半年就檢查一次,若屬第一期口腔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八成。
【2009/03/14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