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大數據/攝護腺癌2大族群應定期檢測PSA 這些飲食應避免
早期攝護腺癌沒有明顯症狀,若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異常,再配合肛門指診、超音波檢測及切片確診。國防醫學院院長、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查岱龍建議,50歲以上或是有家族史的男性,應定期抽血檢測PSA。
藉肛門指診 發現有否硬塊
查岱龍說,通常攝護腺癌可透過肛門指診和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 PSA)來確診。
攝護腺位於膀胱尿道交界處,以手指伸入肛門約4公分處即可觸及,正常攝護腺組織應該是柔軟有彈性的,如果摸到有如結節般的硬塊,甚至堅硬如石頭,則可能是罹患攝護腺癌,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但是肛門指診無法摸到太小的病灶,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檢測彌補了這項缺點。
搭配PSA檢測 最後切片確診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是一種攝護腺產生的水解酶,功用是液化精液讓精蟲易於游動。PSA存在於腺體上皮細胞中,當發生癌病變時,會增加滲漏進血中的量而使血中濃度上升。通常PSA正常值在0至4毫微克/毫升(ng/ml),如果PSA超過正常值,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增加。
以60歲男性為例,PSA的通常在4毫微克/毫升( ng/ml)以內,若數值高於4,在4到10毫微克/毫升間,罹患攝護腺癌機率則增高20%至24%。
查岱龍強調,PSA的值異常並不代表就是罹患攝護腺癌,攝護腺發炎、攝護腺良性肥大或尿道發炎,也可能讓數值上升。建議搭配肛門指診和經直腸超音波檢測,如果三種檢測都發生異常,罹患癌症機率較高,但仍須以病理切片為最後確診。
全面性篩檢 醫師認為無必要
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有些病人到泌尿科檢查其他疾病時,做肛門指診發現到硬塊,進而接受PSA檢測;也有些人是透過健康檢查的血液篩檢,發現PSA異常,再進一步接受肛門指檢,兩者並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
男性是否需要廣泛接受PSA篩檢?蔡培斌說「不需要」,許多公司員工體檢將PSA列入檢測項目,事實上,50歲以前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非常低,等於浪費醫療資源。
查岱龍表示,雖然攝護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五位,但相較於歐美,台灣人攝護腺癌發生率和死亡率都很低,沒有必要做大規模的篩檢。針對高風險族群,如50歲以上或是有家族史的男性做檢測即可。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是診斷攝護腺癌的依據之一,但PSA上升並不一定代表癌症。良性增生、感染,或近期有做過肛診,攝護腺超音波切片、膀胱鏡檢查,甚至射精、長時間騎乘腳踏車,都可能造成PSA上升。
103至107年男性進行PSA檢驗人數逐年增加,近兩年突破40萬人,但大多數因攝護腺肥大而接受檢查,約占當年檢驗人數五成,因攝護腺癌檢驗者占6%至7%,先出現其中一項,如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癌,後續檢查再發現另一項者則接近1%。
(諮詢: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王玲玲 資料來源:中央健康保險署三代倉儲系統門診、交付機構及住院明細檔)
高脂紅肉、油炸物 西化飲食易致癌
如何預防攝護腺癌?書田診所院長蔡培斌表示,高油、高熱量的西式飲食(western diet)為攝護腺癌的風險因子,應該盡量避免。至於坊間相傳茄紅素、南瓜子和石榴,只能做為飲食上的參考,對單一病人來說並沒有真正的療效。
和信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樹人說,減少攝取紅肉、燒肉等富含動物性脂肪的食物,尤其高溫油炸物,容易產生致癌物質;另外,近期有研究發現,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也是攝護腺癌高危險群,男性須留意。
張樹人表示,近三年門診發現,攝護腺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一成多為50歲以下,且多數一來就是末期,扣除年齡因素,主要與致癌環境、飲食西化有關。他舉例,許多年輕人喜歡吃火鍋,吃牛肉時,偏好雪花牛、和牛等油花漂亮肉類,富含油脂,口感較佳,但長遠下來對身體的影響難以估計,因此,他自己專點全瘦、沒有油花的肉片。
蔡培斌指出,預防攝護腺癌最重要的還是生活作息正常、多運動,保持身心健康。如此除了有助於疾病的預防,若是被診斷出罹患攝護腺癌,也才有足夠體力接受治療。
攝護腺肛門指診
攝護腺位於膀胱尿道交界處,以手指伸入肛門約4公分處即可觸及,若摸到硬塊可能是癌病變,這是最簡單的檢查方法,缺點是太小的病灶無法摸到,須同步進行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驗以利判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男性40歲後頻尿 小心「男人癌」上身 少吃高脂肪食物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47歲男頻尿、解尿慢 切片檢查竟罹攝護腺癌第二期
健診數據PSA升高,就是罹患攝護腺癌?專科醫師給答案
微創手術切除攝護腺癌 94歲退休飛行員術後正常生活
兩男命運大不同 PSA升高=攝護腺癌?應定期追蹤保健康
大腿骨痠痛 竟是攝護腺癌4期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與歐美同步新世代影像檢查 攝護腺腫瘤一次揪出
每天喝幾杯咖啡可能會降前列腺癌風險?研究揭密
醫院辦21場攝護腺癌篩檢 2000人揪出100人PSA指數異常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活得夠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預防攝護腺癌 男逾50歲應做PSA檢測
醫病天地/沉默疾病攝護腺癌 發生率第4名
台中榮總攝護腺癌病友會 婦人問:丈夫能重振雄風?
與攝護腺肥大相似!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 醫師教你預防之道
補充睾固酮對攝護腺癌有益?教授:貿然去做就悲劇了
醫院免費為男性篩檢攝護腺指數 病友捐百萬響應
攝護腺癌檢查 新式攝護腺切片精準更安全
全身骨疼竟罹晚期攝護腺癌 醫籲50歲以上男性做PSA檢測
健康醫點靈/攝護腺健康指數 驗癌更精準
男性的隱形殺手!排尿困難、頻尿、尿不乾淨都是警訊
台灣男性第五大癌症!不能輕忽的高風險攝護腺癌
老翁異常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轉移
誰說攝護腺術後包尿布?中榮65%病友跟尿布說Bye Bye
男罹攝護腺癌 怕手術後影響性福力求「保根」
不是等到血尿才就醫!醫師:6成攝護腺癌確診已第3、4期
健保大數據/攝護腺癌治療 四大特色醫院
影/男性福音!PHI抽血驗攝護腺癌 減少71%不必要切片
猜你喜歡
莫名胃口差、常脹氣小心是胃癌! 醫警告:這些用餐習慣恐增罹癌風險
輕斷食、生酮飲食助抗癌?權威期刊《Science》有初步答案
5年存活率是關鍵!治癌醫曝癌症治療前先做7件事
身體出現6症狀,恐是腎臟快壞了!醫示警:有三高者風險暴增
被視為自由基剋星的抗氧化劑 為何在某些時刻反而促發癌症?
檸檬、芝麻油、無糖優格...就可打造抗癌體質!日本癌症權威獨創「防癌飲食8法」
抗癌最佳典範!哈佛癌症醫師每天吃什麼預防疾病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天天外食便秘 他洽公順便免費篩檢竟大腸癌第一期超吃驚
「阿信」編劇淋巴癌逝世 醫師:出現3症狀要及早就醫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你累了嗎?高達92%癌患因治癌而出現癌疲憊
便祕7天竟是大腸癌 醫師做大腸支架解病痛
羅瑩雪乳癌逝世 醫師:這類乳癌3年內復發可能僅活2年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癌症是老師 教我接納不完美
注意身上不尋常黑痣防癌 專家揭多數人忽略的部位
羅瑩雪乳癌病逝/乳房痛和乳癌有關嗎?醫師教你簡單判斷乳房痛原因
揪「老男人癌」轉移元凶 國衛院領先全球發現攝護腺癌ROR2基因作祟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攝護腺癌早期沒症狀 泌尿科醫師:注意3大危險因子
高燒不退竟是血癌 醫師提醒出現這四個徵兆要留心
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長年乳頭凹陷想做整形 組織切片化驗卻檢出乳癌原位癌
男子罹泌尿道上皮癌 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奏效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2021癌症高峰論壇/邰肇玫敘事療法 朱俐靜與身體共處
以為扁桃腺發炎,「韓粉大將」毛嘉慶罹血癌!醫:5個病癥,發病就來勢洶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