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是無聲的女性殺手,8成患者確診已在第三期以上,且發生逐漸年輕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援引院內統計指出,過去13年來收治430至450名卵巢癌患者當中,高達37.8%小於40歲。
劉偉民表示,主要原因與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有關,台灣女性晚婚、生得少,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因此提升罹癌風險;其次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癌化有關,患者宜積極治療,經痛萬不可輕忽。
劉偉民說,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常見的婦科疾病,台灣每100個生育年齡婦女,約有7至8位罹病,較晚生育的女性罹病風險較高。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可能癌化,主要成為明亮細胞(clear cell)癌或類子宮內膜細胞(endometroid cell)癌,這兩種類型的癌症個案數近年持續上升,占所有卵巢癌的2至3成,不一定全由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而來,但也不能排除與之有關。
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103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卵巢、輸卵管及寬韌帶惡性腫瘤的新增病人有1447人,占全部惡性腫瘤新增病人數的1.4%,當年有548人因卵巢癌死亡,占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1.19%。細看新增病人的病灶組織型態,明亮細胞癌與子宮內膜樣瘤佔所有新增病人的31.31%。
子宮兩側的卵巢位於骨盆腔深處,使得癌症發生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劉偉民建議,若長期經痛不適,月經來潮時有脹氣、腹瀉等腸胃道症狀,應警覺可能有婦科疾病;達生育年齡婦女每年至婦產科進行1次詳細檢查,高危險群如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有家族遺傳史、初經早、停經晚、未生育過、肥胖者等,則宜縮短為每半年接受1次檢查。
此外,劉偉民提到,不少人以腫瘤大小判斷是否轉移,「這已經是落伍的觀念」。畫家董小蕙兩年前因經痛就診,檢查結果其雙側卵巢、腫瘤指數均正常,原來是子宮肌腺症讓她飽受經痛所苦;劉偉民為她進行達文西手術切除子宮,過程中赫然發現,右側卵巢有1個0.7公分的異常病灶,取下化驗竟是第三期卵巢癌,已轉移到骨盆腔與淋巴。呼籲民眾,切莫以病灶大小衡量疾病的嚴重程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