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謝恩得/大林報導】
癌症患者因食慾不佳,常無法兼顧好吃又營養,讓家屬很困擾,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陳雅雯昨分享照顧淋巴癌父親的經驗,只要多花一點巧思,就能幫助癌患度過副作用期。
陳雅雯說,癌症患者常見的營養問題,包括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口乾、黏膜潰瘍等,平時除了少量多餐、增加營養素等,也可從各種症狀做飲食改善。像噁心、嘔吐時可飲用清淡、冰冷的飲料,或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來減輕症狀。
若有味覺、嗅覺改變問題,烹調時應盡量避免苦味較強的食物,可選用味道較濃的食品,如香菇、洋蔥,同時變化烹調方式與型態,增加食慾;口腔潰瘍時,應避免酒、碳酸飲料及酸味強、調味太濃、醃製、溫度過高或粗糙生硬的食物,以減低口腔灼熱感或疼痛感。
一般人總認為燉煮後的湯,營養優於食材本身;陳雅雯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經過熬煮後的食材,雖然營養成份會跑一些到湯裡,但其實營養成分還是鎖在食物裡,並不會因為烹調就完全失去營養,建議還是要多吃湯中的食材,才能飲食均衡。
陳雅雯的父親罹患第三期淋巴癌,她在照顧期間,發現利用一些較營養的湯品來補充營養,像是「增強免疫味噌湯」裡頭含有精胺酸、麩醯胺酸,對於免疫有特別調節功能,能幫助父親改善口乾、沒胃口等問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