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加化療 罹肺癌農夫重返農地幹活
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
尤其是不適用標靶治療的非小細胞患者,在國際治療趨勢上,已將免疫藥物搭配化學治療列為第一線的標準治療之一,讓一半以上的患者有機會存活達22個月,是單純化療者僅10.7個月的2倍以上,其中有部分病人可能長期存活。
目前免疫藥物在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健保給付,已開放到第一線單獨使用。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指出,使用免疫藥物前,會先檢測腫瘤或免疫細胞的PD-L1表現量,超過50%就能使用,從臨床上看來,效果確實比沒用免疫藥物者反應還要好。
喚醒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
然而PD-L1高表現的病人在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當中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且患者還得是身體狀況不適合使用化療或化療無效,這樣的選擇對於晚期病人而言,並不是最好的狀況。
賴俊良認為,原本這群人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效果是好的,採用排除法後,能使用到的患者是身體狀況相對比較差的,會讓效果沒那麼凸顯,加上免疫藥物是要喚醒體內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太晚使用會影響效果。
雖然健保署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已盡量分配部分的額度在癌症的免疫治療上,但仍有一定的條件限制,未必能讓所有的病患都接受到最有利的選擇,因此在臨床上面對病人就很兩難。
以PD-L1表現量小於50%的病患為例,第一線以免疫治療搭配化學治療的雞尾酒式療法,就顯著優於兩種治療方式的單獨使用,臨床上不乏這樣組合的有效案例,但也常見到病患因為無法支付免疫治療費用,不管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都只能選用化學治療的遺憾。
就有一位年輕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PD-L1表現量40%,無適當的標靶治療,也不符合健保免疫治療的給付標準,在與患者及家屬討論後決定,以化學治療加上自費的免疫藥物,三個療程後,腫瘤縮小到幾乎看不見,這是以往使用化學治療很難看到的效果。
這名患者是位40多歲的農夫,剛罹病時,幾乎無法繼續從事農作,為了籌措醫療費,差點將農地讓給他的兄弟,還好治療效果不錯,患者又能回歸自己熟悉的農務,對社會有所貢獻。這樣的例子在診間愈來愈多。
新法帶給病患翻身機會
新的治療方式確實帶給病患翻身的機會。自從16年前標靶藥物成功的治療了部分的肺腺癌後,肺癌治療進入精準化的時代,有特殊基因突變者,治療效果很好,但仍然有很多的肺癌病患,包括小細胞肺癌,肺部鱗狀上皮細胞癌,以及近四成的肺腺癌等無法使用標靶藥物。
近年因免疫藥物上市,讓這些病患重燃一線希望。賴俊良表示,2、30年前,超過一半的肺癌病人診斷後都放棄治療,或者治療效果不佳,但這些年經由政府及醫界的努力,大約7至8成的病人都願意接受治療,也希望在討論健保給付時,盡早能開放給有明確效果的患者,讓病人有機會回歸職場,對病患的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國家,才是最有利的方案。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篩檢除菌就能預防胃癌 衛福部考慮支持高風險群普篩
20歲女性每月要自我檢查一次!乳房超音波、X光攝影...各項檢查的費用比較
紅脣族口腔黏膜篩檢有用嗎? 過來人這麼說....
國衛院化療複方SLOG 治胰臟癌 存活期延長2倍
癌患化療放療易傷口腔黏膜 護理師教這樣照顧防口腔黏膜炎
選對時間運動防癌效果更好!《國際癌症期刊》:降低2癌風險
癌細胞數目不到3.5億個之前,影像學通常看不到!名醫揭「關鍵這項檢查」一定得做
口腔細菌的大本營在舌苔 但為何專家建議別用漱口水或牙刷刷舌苔?
大多數癌症真的沒原因嗎?肥胖、維他命D不足等都可能致癌,只是你沒警覺
胰臟癌AI偵測 揪出1公分腫瘤
獨步全球!國輻中心新技術 6分鐘檢驗出10種癌症
癌友可打流感疫苗?醫師解析接種疫苗最好時機
肥胖是健康崩壞推手 這13種癌症都與肥胖脫離不了關係
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規律做一件事可降20%罹癌風險
基因檢測治癌 高醫成效不錯
李健逢:癌症次世代定序檢測在精準醫療的角色
張文震:從臨床端,看進入精準醫療的挑戰與解方
李伯璋:基因篩檢浪潮 健保給付癌症類別與基因突變全癌症的策略
林東燦:精準醫療時代的兒童癌症診斷治療
石崇良:邁向精準醫療時代 檢測的管理策略
王正旭:精準醫療的益處與困境
善用生物相似藥 減輕病友與健保負擔
兒癌治療新突破 不限定癌症而以基因突變為治療方向
生命與金錢的拔河!「次世代基因定序」助癌症病患爭取治療時間
癌症不是那一種癌症 揭開癌細胞基因秘密的打怪冒險之旅
每一種癌症都會骨轉移嗎?發生了怎麼辦?醫師圖文解說
每天規律運動30分鐘 可降低20%罹癌風險!
血尿快就醫 泌尿道腫瘤早期發現根治率高
去年揪3.1萬癌前個案 國健署籲民多利用四癌篩檢
猜你喜歡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議員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吳淡如也驚爆「疑似肺癌前期」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血尿不會痛沒關係?醫:膀胱癌8成有無痛性血尿,還有其他這些症狀更要留意
血尿是膀胱癌唯一症狀 這二種人要特別注意
台灣大腸癌地圖出爐 雲嘉南200人就有1人居冠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台中榮總食道癌病友會登場 抗癌鬥士分享抗癌6年經驗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
預防攝護腺癌 男逾50歲應做PSA檢測
晚期胃癌主要症狀:胃口差、體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