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 James P. Allison 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在抗癌免疫療法有顯著貢獻,為癌症治療來到全新的世代,對於許多晚期癌友來說,免疫療法為最後一線希望,但免疫療法費用比傳統標靶藥物高,又未獲得健保給付,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呼籲,加快新藥給付腳步,不要讓病人因病而貧,或無力負擔而放棄治療的悲劇一再發生。
打一針要一二十萬 病友無力負擔
目前國內核准免疫療法可用於十個適應症,去年健保署編列預算12多億元用於癌症新藥,僅有黑色素瘤通過共擬會議,同意給付,但迄今仍未給付,何時才能上路,仍是未知數。
賴基銘指出,台灣癌症基金會與病友團體努力爭取了四年,終於讓共擬會於去年首次同意給付免疫藥物用於黑色素瘤患者,但已經過了好幾個月,卻未真正開始給付,不少病友引頸期盼,卻因等不到新藥,最後死亡。
病友稀少的黑色素瘤已是如此,肝癌、肺癌患者人數眾多,何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更是遙遙無期,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侯明模無奈地說,免疫療法昂貴,打一針就要一二十萬元,如果有效,需持續治療一兩年,大部分病友根本無力負擔龐大藥費。
侯明模指出,晚期肝癌患者對傳統標靶藥物的反應率不到一成,平均存活期僅六至十個月,新型免疫治療藥物問世後,讓晚期肝癌治療出現突破性的進展。
治療準則:標靶無效時,改用免疫療法
侯明模指出,台大、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大型臨床研究計畫,初步發現,兩成晚期肝癌患者對於免疫療法有不錯的反應,五成患者病情穩定,三成則無效,臨床療效略優於現有的標靶藥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並無精準的生物標記可用來預測晚期肝癌患者對於免疫療法治療效果,臨床顯示,只要生理狀況穩定,持續用藥兩個月,透過胎兒蛋白檢測及影像檢查,就能得知是否具有療效。
侯明模說,「免疫療法已經成為抗癌的選項之一」,目前治療準則為等到標靶藥物治療無效,病人出現抗藥性,腫瘤復發轉移時,使用免疫療法,治療晚期肝癌也是如此。
侯明模表示,治療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標靶藥物已問世十幾年,但對於患者的幫助有限,站在醫師救人立場,當然希望病人有機會可以用到更好的抗癌藥物。
看得到用不到 納健保腳步盼加快
大部分癌友都知道免疫療法是救命的最後希望,但問的人相當多,但真正用藥的人卻很少,因為能夠負擔得起的病友少之又少。賴基銘認為,健保財務有限,黑色素癌患者人數少,爭議也最小,健保署應儘速讓免疫療法給付黑色素癌。
侯明模也持相同看法,呼籲健保署加快免疫療法納入健保的腳步,在預算有限情況下,讓癌友部分負擔藥費,而一般民眾多付一些健保費,健保署與藥廠協商藥價,降低藥費,才能減少等不到給付,無奈病逝的悲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