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八成的癌症患者營養失調且高達四成會死於營養不良。醫師表示,造成患者營養不良主因為身體的蛋白質、脂肪一直消耗、化療導致腸胃吸收不好,提醒患者一個月內體重減輕5%、BMI值低於20、血液中白蛋白的濃度少於3.0、肌肉耗損等都是營養不良警訊,平常應補充高脂肪、高蛋白、少糖,維持健康。
國民健康署201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平均每35.1分鐘即有一人罹患大腸癌,且大腸癌已連續七年為十大癌症之首,若再加上患者營養失調,恐影響治療進度與效果。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表示,晚期腸癌為了使腫瘤縮小才能切除病灶,患者須先接受放療、化療,但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等副作用,一旦患者又有營養不良問題,更會使副作用加劇,甚至停藥,影響治療。
他說,如果營養維持良好,藥物劑量可依照身體狀況增加劑量,使腫瘤縮小、切除病灶的機會增加。他曾收治一名84歲老先生,因為營養照顧完善,化療及標靶藥物共治療了兩年半,幾乎是正常病人的兩倍時間,且效果不錯。
王輝明也提出營養失調四指標,包括一個月內體重減輕5%(60公斤突然體重掉三公斤),或體重於任何時期突然減輕10%、患者BMI值低於20或血液中白蛋白濃度少於3.0。
白蛋白濃度降1.0 死亡率增137%
他表示,白蛋白濃度每降1.0、死亡率增137%,併發症發生率也明顯增加89%;此外,癌症惡病質例如外觀消瘦,兩邊太陽穴明顯凹陷、手部弧口肌肉也凹陷,均代表肌肉耗損嚴重。若出現這些警訊更應特別注意,立即補充營養。
王輝明建議,患者熱量來源50%以上應來自非糖類,應採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多補充抗氧化劑,例如維他命A、C、E,鋅、硒等。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鄭金寶表示,患者在治療前應營養均衡,補充綜合維生素、礦物質,治療時若出現嘔吐等症狀,要多補充高蛋白質,蛋、低脂肉、豆腐及黃豆製品,患者若便祕應多吃南瓜、花椰菜等;治療後則可諮詢營養師,提供適合患者的菜單。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