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林建良/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黃先生事業有成,但為了交際應酬和紓解壓力,常常菸酒不離。三個月前他開始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原本以為是疲勞所致,不以為意,後來感到喉嚨有異物感,食欲不振,體重下降,呼吸稍有困難,才趕快就醫。經檢查後發現,黃先生喉部有一顆3×4公分的腫瘤,已侵犯聲帶,脖子兩側都摸到淋巴結。一周後,切片報告為鱗狀上皮癌,在大陸的醫師告訴他,必須全喉切除。
傳統對於頭頸部癌症治療,還是以開刀為主,直到1991年,美國退除役官兵喉癌研究組織主導一項臨床試驗,開始發展器官保留的治療方式。隨著放射線治療技術進步和化學藥物推陳出新,器官保留治療更是日益進步。近年來,有更多臨床證據顯示,同步性放射線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用於頭頸部癌症可提高局部反應率,和器官保留率,進而影響整體存活率。
根據美國一跨醫學中心進行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他們選擇較嚴重的頭頸部癌症病人,分別接受單獨放射線治療和同步性放射線治療合併標靶藥物,結果發現,使用標靶藥物的那一組,存活率明顯較好。
不過,並非每位頭頸部癌症患者都適合器官保留治療,必須經過醫師以臨床經驗來判斷,若腫瘤已穿過軟骨或骨頭,原發腫瘤太大或前導性化學治療效果不佳,建議還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稿費捐贈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2009/07/10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