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拋下自尊,展示自己脆弱那面!只為「幫癌友爭取更多機會」
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理事長紀君霖的丈夫卡斯柏,是七年前台灣赴日進行免疫細胞療法的第一人。一路陪伴抗癌的紀君霖,最後催生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的成立,她說:「當發現日本有醫師進行細胞治療時,我們在絕望中看到生機,結果腫瘤成功縮小,兩人也多相處了三年。這老天多給的三年時光,彷彿是老天爺選中我們,要為替其他病友尋生機,我願終其一生持續推廣跟努力……」
2015年9月24日,卡斯柏卻做了一件大事--他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起了該網頁第一個提案,我完全被蒙在鼓裡,直到這個連署文從別的癌友手中不斷流傳,我才知道他做了這個提案。
事後在他與媒體的分享中,我才得知,其實早在2015年中旬開始,他已經針對「臺灣施作免疫細胞療法不合法」一事,寫信到總統信箱、市長信箱,並透過各種關係向各黨派立法委員傳達請願訴求:希望修法使臺灣通過癌症免疫細胞能合法獲得治療權,讓癌症患者多一個選擇。
冷門小眾議題,一場是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
對於深諳政府作業程序有多冗長緩慢的我們,為了避免後續作業被政府無聲無息地掩蓋,或是被時間拉長後無疾而終,我們又開啟了我們的第二場正式戰役。
此時,在馬偕任職公關的好友為我們請假披掛上陣。在經過不到一個月的策劃及討論後,我們召開了第一場正式的記者會,向世人宣示這場戰爭我們將不會輕言放棄,並展現會持續密切監督政府的決心!
2015年12月14日上午,也是我們第一場記者會,我永遠記得那一天的天空陰沉沉地,冷冽的空氣像極了我們當天的心情,一直感覺有一股冷空氣直往心裡竄,讓人特別地焦躁又忐忑不安。
記者會前一天,我和卡斯柏都沒睡好。他主要是因為不喜歡面對媒體發聲而感到焦慮;而我則是擔心這樣的冷門小眾議題以及我們兩個平凡的素人故事,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和得到青睞,若是記者會的記者出席狀態與報導狀況不如預期,那麼,這一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戰爭不是就要輸在起跑點上了嗎?而一旦輸了開端,後續我們又該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對抗政府這頭大怪獸呢?
就在我一連串的擔心與惶恐不安之下,慢慢地有越來越多不認識的媒體朋友準時抵達會場,我一顆七上八下的心才得以踏實。
為了幫癌友爭取更多機會,他拋下自尊,展示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
記者會當天,我和卡斯柏數度淚灑現場,尤其當他用著沙啞的聲音奮力說出他的訴求與想法時,我內心真為他感到無比驕傲與感動!沒有人比我更了解他有多不希望自己這樣的一面曝光在媒體面前,但為了幫癌友爭取更多希望與機會,他拋下自尊與偽裝的面具,將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示在世人面前,這一刻的他,令我感到耀眼奪目。我打從心裡知道我嫁了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個真正讓我值得託付一生的人。
協助召開記者會的好姊妹坦言,以她多年的醫療公關經驗,這樣的議題和採訪對象,是不可能在一早吸引那麼多媒體的青睞而前來採訪;即使友情出席也不太可能有大篇幅報導。對她來說,這場記者會現場與後續的報導曝光與效應,簡直像是奇蹟,她也深受感動。
的確,在記者會結束後,我們立即前往機場趕赴日本久留米醫療中心,就在去機場的路上,我便接獲蘋果日報記者的電話專訪,隔天居然以「頭版」的方式大篇幅報導!同時,記者會當天出席或沒能出席的記者朋友,也後續都有為數不少的消息曝光;之後一、兩個月內,也持續接獲許多雜誌媒體的專訪邀約……,這些不在預期內的結果,就如同在平靜無波的湖面上投下一顆巨石而掀起了滔天的波瀾,即使巨石已沉入湖底,卻還是延續不斷地在湖面展開漣漪,許久未歇。
作者: 紀君霖
出版社:凱信企管
卡斯柏癌症治療及提案修法時程
2012年 發現罹患鼻咽癌第4期(經33次放療與8次化療都無效)
2013年 赴日接受千葉大醫院的免疫細胞療法(腫瘤成功縮小)
2015年2月 轉往福岡久留米醫療中心接受胜?疫苗治療(共計兩個療程)
2015年中旬 於國發會平臺發起5000人公開連署「癌症免疫細胞療法修法法案」(9月24日正式通過)
2016年3月 卡斯柏因放射線治療副作用,導致頸動脈血管破裂,大量出血離世。
2016年11月 為完成卡斯柏遺願,紀君霖與友人成立「台灣癌症免疫細胞協會」。
2018年9月 衛福部正式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簡稱特管辦法)。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3大重病打不倒 她成愛笑瑜伽老師翻轉癌後人生
推廣癌篩卻發現自己罹癌 郭瑩璱出書助癌友療癒
癌友有福了!台灣癌症基金會首創線上借髮
有愛說不出口?一張照片告訴罹癌家人:我愛你
鍾欣怡陪伴媽媽挺過10年乳癌療程,從自責到欽佩:「媽,你好美好堅強」
不畏疫情百人捐髮送癌友 假髮製作費持續捐募中
新藥給付/健保限縮 不利新藥試驗
新藥給付/部分負擔 落實使用付費
新藥給付嚴 患者抗癌 經濟休克
自費治癌成常態…33歲癌友離婚 數著存款說「如果沒了,那就沒了」
手術、化療、放療都沒辦法了,我還有活路嗎?
從不生病的他感冒了,拖很久都不好還開始痛!一檢查竟確診鼻咽癌…
27歲陽光男孩10年抗兩癌的秘訣 身體活動帶來正能量
癌患需家人陪 醫院為國中生上課
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
25歲癌末女最後心願「見母一面」 網友集氣找到媽媽了
癌末病人盼在花園臨終 眼裡彩色改寫死亡印象
癌症人人都可能會得,醫師也一樣!劉秀枝:得乳癌,我算抽到好籤
畫出美麗天空 向臨終癌患告別
旅法得獎藝術家 在病房紀錄自己消失的乳頭
眼中閃耀的陽光成為力量 心理師用畫筆向安寧患者告別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45歲確診鼻咽癌第四期 陳愷鴻照常看診,沒把自己當病人
為癌末父唱出對孩子的愛...林宥嘉「生日願望讓給他」逼哭網友
一家三口罹癌 家人在她畫的全家福中團聚
癌父臨終心願遊花東 兒送行泣:來世讓我當爸爸
張金堅讀《我是醫師 我得癌症》:醫者罹癌,更能見證生命可貴,更會體恤癌友病痛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等死這句話把我敲醒」 陳淑媜挺過2癌重生
陪太太健檢,自己卻檢出罕見惡性胸腺癌!名醫林肇堂也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11歲少女小露罹癌百日泣訴為什麼是我 記錄片鼓勵病童
猜你喜歡
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防癌不可少「植化素」!血液腫瘤科醫師教蔬果怎麼吃最好
少年3度罹癌恐切半張臉 單親爸戶頭剩4百善心協會全出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不讓大腸鏡白做 醫師教你做檢查前如何清腸最乾淨
醫院辦21場攝護腺癌篩檢 2000人揪出100人PSA指數異常
癌症為何難治?研究揭致治療失敗和腫瘤復發原因
腹痛以為消化不良 卵巢癌逾5成確診時已為晚期
朱俐靜曝罹癌!6個乳癌好發族群 這些人每月要自我檢查
攝護腺癌可以不治療? 醫師分析「低度風險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
連4年健檢正常竟罹肺癌? 醫師曝原因:X光不一定看得到
愛吃辣、飲酒、喝熱湯恐釀食道癌 這些不良習慣也要戒
肺癌及早發現是關鍵 男子不抽菸竟因空汙罹癌靠這檢出
鍾沛君右肺異常開刀 醫師告訴你肺結節到底是不是肺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9成 5天5千人連署肺癌篩檢普及化
名醫蔡俊明:一期肺癌患者幾乎都是健檢意外發現
大腸直腸癌可預防 出現7大高風險症狀別輕忽!
活越久就會得!從攝護腺癌中存活 那些被閹割的男人們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癌症治療新曙光!輝瑞與國衛院簽訂精準醫療合作協議
鍾沛君肺腺癌出院 醫提醒:有家族史 更要警覺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胃癌前兆 醫:避開飲食地雷可預防
吃對也能減少罹癌率!《JAMA》發現降低肺癌機率達33%的飲食法
鍾沛君疑肺癌今開刀 權威醫:一等親家族史及早篩檢
癌症時鐘快轉11秒 大腸癌連13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
鍾沛君肺癌開刀 醫師許文虎籲有家族史40歲做LDCT
女性罹患肺癌人數 首度超過大腸癌
預防子宮頸癌 接種疫苗保護力有10年
排出血尿不會痛 卻可能是罹患這種癌
口腔、食道癌 男發生率比女多10-15倍
胃口差、吃不下以為感冒別輕忽 當心是胃癌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