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為什麼吃藥之後,出現眼睛腫、皮膚癢或發疹現象?台灣人愛吃藥出名,不少人卻藥物過敏找不到原因。現在有抽血做體外免疫反應測試,可找出過敏原。但減少過敏根本之道,應是切忌用藥過度。
在台灣,看病後拿到一包包五顏六色的藥,病患以為「很划算」。不過,當病患發現過敏症狀,卻不一定能找出造成過敏原的藥物,到底是哪一顆?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鐘文宏說,歐美病患就醫時,拿藥頂多一兩顆,萬一發生藥物過敏,比較能找出「元兇」。
鐘文宏說,有些人對消炎止痛藥過敏,會有眼腫、皮疹或發癢症狀;也有人以前並無症狀,後來才出現,可能是多年服用藥物的累積效應,或某次感冒的免疫反應誘發症狀,之後就一再出現過敏。
當病患過敏時,醫師多會換藥。但部分醫師可能「換湯不換藥」,僅換牌子,卻仍可能是類似成分的藥物,因此病患過敏依舊,以為自己「什麼藥都過敏」。
還有人以為中藥較溫和,一定不會誘發過敏。鐘文宏也曾幫病患測試科學中藥,發現某藥方的免疫反應強,也造成藥物過敏。
鐘文宏建議,國內可效法日本、加拿大,設置藥物過敏檢測的實驗室,幫助病人釐清過敏原。
【2012/04/08 聯合報】
💪更多健康推薦
‧50歲婦堅持「15年天天吃相同早餐」黃金組合減重又省時
‧花椰菜水煮汆燙很NG?蔬果業者曝更優料理法完整保留維生素C
‧24歲女盼四十歲退休「早餐只花20元」存下300萬 超省計畫曝光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