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當年為平鑫濤插不插鼻胃管與繼子女鬧翻!作家瓊瑤淡水家中身亡 享壽86歲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焦點/ 用藥停看聽

抗癌藥物是毒還是藥?日本藥師告訴你「藥的真實面」

我們可以想像,具有強烈作用的藥物當然也是有毒性的。另一方面,即便是過去被視為「毒」的藥劑,也有些反而變成了「藥物」。
我們可以想像,具有強烈作用的藥物當然也是有毒性的。另一方面,即便是過去被視為「毒」的藥劑,也有些反而變成了「藥物」。
圖/ingimage

【文、圖/摘自天下雜誌《你吃的藥為何無效?》,作者深井良祐】

+區別毒和藥的難處

像「糖」或「化粧品所含的成分」之類人們往往認為鮮少有毒性的東西也會造成不良的影響一事來看,我們可以想像,具有強烈作用的藥物當然也是有毒性的。

另一方面,即便是過去被視為「毒」的藥劑,也有些反而變成了「藥物」。我們舉「讓血液變清澈的藥物」為例。

當血管當中形成血栓(血塊),而這些血栓堵住腦部或心臟的血管的話,就會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這些都是會導致死亡的疾病,因此,防止血栓的生成是非常重要的。而華法林(warfarin)就是讓血液不易凝結,不會形成血栓的藥物。

當華法林被合成製作而成的當初,因為有在體內產生「內出血」的特性,遂被人們拿來做為殺死老鼠的殺鼠藥。大家或許不是很清楚,我們生物的體內各個地方都會發生內出血。老鼠也會有內出血的情形發生,但是因為本來身體就具備有止血作用,就算出血,也可以馬上就止血,不至於釀成什麼大事。然而,攝取過華法林的老鼠卻止不住內出血,因而喪命。

人類也一樣。如果過度攝取華法林,血液就不易凝結,發生腦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而死亡的風險就很高。所以,當初華法林並沒有被考慮拿來使用在人體上。

一九五一年,有人注意到華法林的毒性,圖謀用來自殺。可是,這個人服用了大量的華法林也沒有喪命。

有鑑於此,人們認為「華法林使用於人體可能沒有問題」,遂進入臨床實驗的階段。之後,抑制血液凝固的過程以防止血栓生成的華法林的效用被揭開,直至現在。

如果過度攝取華法林,其毒性就會使「出血」的狀況停不下來。可是,只要調整用藥量,使其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就可以成為拯救人命的藥物。華法林正是從被拿來做為殺鼠藥的「毒」,變成預防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疾病的「藥」。這麼說來,大家就可以了解要區別藥和毒有多麼困難吧?

+何謂藥物的有效領域

為了更深入理解藥物的毒性所表現出來的副作用,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藥物的「有效領域」。

根據「血液中所含的藥物濃度」可以推測藥物的效果。血液中所含的藥物濃度愈高,藥物的效果也就愈大。相反的,血液中所含的藥物濃度愈低,藥物的效果就愈薄。此時,一旦藥物的用量過多,就會達到「中毒領域」的程度,出現副作用。另一方面,當用藥量過少時,藥效就不易發揮,無法控制疾病。

所以,適當地控制藥量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是有效領域廣的藥物,就沒有必要太在意藥量,但是,有些藥物的有效領域比較小,就必須要嚴密地控制服用量。前面提到的華法林就是這樣的藥。

華法林會阻斷「血液凝結的過程」,同時也具有「出血」這樣的副作用的危險性。因此,用藥時必須注意觀察過程,以免藥效過度而達到中毒的領域。

所以,在實際使用華法林時,必須非常小心,要進行「定期的血液檢查」或「仔細的用量調節」等。唯有進行這種調整作業,才能在抑制藥物的副作用的同時,只引出藥物的有效性。

+以「毒」治療疾病

有些藥物的有效領域和中毒領域的界線是很模糊的。代表例子就是抗癌藥。

抗癌藥的「起源」是由德國開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和聯軍所使用一種叫芥子毒氣(mastard-gus)的有毒氣體。

一九四三年,承載著大量芥子毒氣的美國運輸船沉沒,造成大量的傷亡。事故發生之後,經過檢查,發現許多曾經接觸過芥子毒氣的美國死傷士兵都有白血球減少的明顯特徵。

白血球和癌細胞有其共通點。那就是細胞的「增殖速度很快」。於是,醫生T.多赫提(Toherty)想到「如果使用芥子毒氣,不就可以殺死細胞增殖的速度與白血球一樣快速的癌細胞嗎?」於是,他使用與芥子毒氣有類似構造的氮芥類(Nitrogen mustard)進行動物實驗。世界第一個出現的抗癌藥就由此誕生。氮芥類具有對DNA造成損傷,以抑制細胞增殖的特徵。

正常的細胞與癌細胞相反,不會快速增殖。因為一旦心臟或肺、肝臟、皮膚等的細胞任意增殖,會造成問題。正常的細胞只有在因為受傷而造成損傷等必要的場合,細胞才會進行分裂來修復。

可是,癌細胞卻漫無秩序不斷反覆進行細胞分裂,快速增殖。氮芥類就是利用正常細胞這種和癌細胞的相異處所製造出來的第一種抗癌藥。但是,在正常的細胞當中也存在有活潑地進行細胞分裂的細胞,譬如白血球或毛髮、生殖器細胞等。抗癌藥之所以會表現出副作用,就是因為連這些細胞都遭到破壞之故。

.書名:你吃的藥為何無效?:藥劑師才知道的「藥的真實面」
.作者:深井良祐 
.譯者:陳惠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8/03/28
.書名:你吃的藥為何無效?:藥劑師才知道的「藥的真實面」 .作者:深井良祐 .譯者:陳惠莉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8/03/28
像這樣,尤其是初期所開發出來的抗癌藥根本就是「毒」。此外,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企圖用「毒」來治療疾病的方法。以前,為了治療末期的梅毒,就會採行一種叫瘧疾療法(Malaria)的治療法。因為梅毒的病原菌—梅毒螺旋體具有不耐熱的性質,因此這種療法便是根基於「透過感染瘧疾引發的高燒來治療梅毒」的想法來進行的。

儘管多少帶有危險性,但是讓梅毒患者感染瘧疾來進行治療,總勝過什麼都不做,等著患者因梅毒而亡要好。當時,這是一種劃時代的治療法,開發瘧疾療法的醫生瓦格納.堯雷格(Wagner Jauregg)於一九二七年獲頒諾貝爾獎。

此外,這種療法危險性太高,現在已經不被使用了。瘧疾療法或許是有點極端的例子,但是就想法而言,藥物也是一樣的。就算有副作用,但是只要判斷藥物的助益更大,醫生就會用來進行治療。以抗癌藥來說,就算有副作用,只要多少能延長一點壽命,就會被拿來使用。但是,即便是抗癌藥,盡量避免產生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副作用 血栓 抗癌藥物 癌細胞 用藥觀念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