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去年爆發黑心豬油事件,為確保民眾健康,食藥署今天預告訂定食用豬油衛生標準草案,規範豬油的原料、酸價等,規定製造豬油原料不能使用內臟器官、腦及脊髓、粗血管,食用豬油酸價需在2.0以下,精製食用豬油在1.3以下,酸價過高將追查來源,預計4月中旬實施。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表示,豬油安全引起國人的恐慌及影響相關產業,食藥署蒐集各國相關品質管理規範後,針對豬油另訂衛生標準,明文規範豬油原料來源及部位,不能包括內臟、腦等部位,食用豬油的色澤應良好,不能有異臭或酸敗氣味。
至於業界普遍用來檢驗油品品質的酸價標準,食用豬油的酸價訂為2.0( mg KOH/g fat)以下,若製作過程經過脫酸、脫色或脫臭等的精製程序,食用豬油酸價應為1.3( mg KOH/g fat)以下。
潘志寬說,如果未來抽驗發現豬油酸價過高,將追查源頭。至於重金屬、真菌毒素等衛生標準,仍比照一般食用油脂標準。草案今天公告後,將有60天蒐集各界意見,若沒有其他爭議,新訂的食用豬油衛生標準,最快4月中旬上路。
邊境抽驗 蔬果不合格為大宗
另外,食藥署也公布民國103年邊境查驗食品及相關產品結果,共抽樣檢驗4萬8704批,有663批不合格,不合格前五大類為生鮮冷藏冷凍蔬菜、生鮮冷藏冷凍水果、茶、鹽漬辣椒、果凍等食品,不合格原因以農藥殘留、含防腐劑、調味劑等食品添加物不符規定為主。
食藥署統計,邊境抽驗不合格最嚴重的食品是生鮮冷藏冷凍蔬菜,主要是農藥殘留,有154批檢驗不合格,不合格蔬菜有綠蘆筍、蔥、紫蘇葉等,多來自泰國、日本。生鮮冷藏冷凍水果有91批不合格,主要品項是日本、美國的蜜柑、櫻桃。
其他不合格食品還包括來自日本、新加坡、越南的綠茶、紅茶共65批,越南醃漬辣椒及醃漬麻竹筍等調製蔬果類48批,以及德國、泰國的發泡錠、果凍等調製食品32批。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