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台灣新生報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
隨著夏日來到,不論衛生單位與個人,都在進行防蚊大作戰,不但是為了減少紅豆冰的生活困擾,更在降低登革熱感染風險,許多訊息都在教人如何避免被蚊蟲叮咬,例如保持增加或減少特定食物攝取量,或傳說孕婦比較容易受到蚊子咬,有些有經過證實,也有些是空穴來風,弄清楚資訊才能做好防蚊。
公蚊不會攻擊人類:
部分人可能有誤解,認為所有蚊子都會吸取人血,但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資訊,蚊子種類大約3500種,並非所有蚊子都會吸血,有些食用植物花蜜,有些叮咬爬行類、鳥類、或哺乳類,只有特定種類蚊子才會叮咬人類,也只有雌性蚊蟲,為了吸取血液蛋白質產卵,公蚊則不會攻擊人類,多以花蜜為食。
二氧化碳吸引蚊蟲:
可能有些訊息會提醒,特定食物可能會排斥或吸引蚊子,但真正吸引蚊子注意並非食物,而是身體散發的二氧化碳與熱量,蚊子會偵測生物周圍二氧化碳濃度,所以體質容易散發二氧化碳民眾,較容易被蚊蟲叮咬,有部分研究指出,蚊子比較喜歡男性與幼童,二氧化碳散出量是非常關鍵原因。
香茅蠟燭驅蚊有限:
有些人說孕婦比較容易叮咬,有實驗證明可能是真的,因為孕婦更容易散發二氧化碳與熱量,比較容易成為蚊子攻擊目標;另一方面,也有人說香茅與蠟燭可驅蚊,其實效果有限,一陣微風就會吹散防蚊味道,擁有衛生單位合格標章防蚊用品才能達到良好防蚊效果。
國內專家意見:
衛福部疾管署科長鄧華真表示,蚊子會主動叮咬動物,人類是動物一種,所以當然是被攻擊,然而二氧化碳、乳酸、溫度、顏色、氣流等,都是蚊子尋找目標,小孩因為體溫較高與新陳代謝較快,較容易受到蚊子叮咬;另一方面,待乙妥(DEET)又稱敵避,被證明能夠有效防蚊,但要記得定時補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