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正處在爬坡期,隨著確診人數和疑似病例的不斷刷新,外出戴口罩、盡量少出門等預防措施,已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但如果偶爾需要外出,回家後該如何做好消毒?怎樣做好家庭的“預防性消毒”?
《生命時報》邀請正在武漢支援抗擊疫情的吳安華教授為你解答。
外出回家後如何消毒?
從外面回家,衣物、雙手、手機、帶回的物品上均可攜帶有害微生物,回家後要做好5件事:
使用過的口罩,不要隨意丟棄,放入垃圾袋中,並往垃圾袋內噴灑適量醫用酒精,密封處理。
對手機、鑰匙進行消毒,可用醫用酒精噴灑,然後用紙巾擦拭。
將帶回家的物品,用酒精進行噴灑消毒或清洗。
將脫下的衣物放在窗口處,並打開窗戶通風。
用肥皂或洗手液及時洗手,將手腕、手背、手心、手指縫等處搓洗30秒左右,注意一定要用流動的水沖洗,並用紙巾將手擦乾。
怎樣進行家庭“ 預防性消毒 ”?
做好家庭的預防性消毒,主要包括空氣消毒、物品消毒、手和皮膚的消毒三個方面。
空氣消毒
空氣消毒專業性較強,所用消毒劑包括過氧化氫、過氧乙酸、二氧化氯,在消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普通家庭用以下兩種方式即可:
每日打開門窗通風2~3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這是最好的辦法。
有條件的家庭可以使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注意嚴格按照說明書使用。
物品消毒
做好清潔最重要,必要時進行消毒。
推薦熱水浸泡消毒,新型冠狀病毒在56℃環境下30分鐘即可滅活,也可以煮沸消毒10分鐘,或用含氯類消毒劑如84消毒液進行消毒。
使用消毒劑消毒時,務必仔細閱讀使用說明書正確配置,並避免兒童接觸。
物品 | 消毒劑 | 消毒時長 | 每天次數 | 注意事項 |
地面、桌面、開關、門把手、熱水壺、坐便器、床頭櫃等 | 用含有效氯250~500毫克/升的消毒液擦拭 | 不少於15分鐘 | 至少1次 | 消毒後用清水擦拭 |
毛巾、衣物、被罩等織物 | 用250 毫克/升 ~500 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劑浸泡 | 1小時 | 毛巾一天一洗,衣物勤洗 | 盡量高溫烘乾 |
水杯、茶杯、餐具 | 漂白粉、高錳酸鉀 | 浸泡15~30分鐘,或用水煮沸15分鐘 | 用後隨時消毒 | 消毒後用流動的水沖洗乾淨 |
手和皮膚的消毒
流動水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即可,必要時使用酒精、異丙醇、洗必泰醇溶液、碘伏等消毒劑進行擦洗。
怎樣選擇消毒劑?
常用消毒劑有:
●含氯消毒劑:一般有效氯5%,常規按消毒液和水1:100稀釋後,即為有效氯500毫克/升。
●75%乙醇消毒液(酒精):直接使用。
●日常家居類消毒劑:按產品標籤標識以殺滅腸道致病菌的濃度進行配製和使用。
●含溴消毒劑(二溴海因):與84消毒液類似,需按說明書進行配製,適用於物體表面的消毒。
●二氧化氯消毒片:需按說明書進行配製,一般1片兌水1升。
●季銨鹽類消毒劑:和清水稀釋後,可用於浸泡衣物,消毒地面等。
以上消毒劑對桌面、地面等物體表面,均可起到消毒的作用。其中含氯消毒劑、含溴消毒劑(二溴海因)、二氧化氯消毒片為高效消毒劑,有一定的腐蝕性和漂白性,有色紡織物、金屬器具的消毒不建議使用。
季銨鹽類消毒劑、75%乙醇(酒精)為中低效消毒劑,對皮膚刺激性較低,但短時間往往不能殺死抗力較強的病毒。
多數家用消毒劑需要稀釋後才可以使用,應嚴格按產品說明書配製,建議按需配製,現配現用。
再次強調,消毒劑應放置於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消毒劑如何使用?
浸泡:餐飲具、毛巾、擦布、衣物、小型玩具等建議使用浸泡消毒。
擦拭:門把手、桌面、盥洗台、浴缸、馬桶表面等建議使用擦拭消毒,並確保擦拭後,其表面存在肉眼可辨識的濕潤狀態。
傾覆:嘔吐物、腹瀉物、體液、血液等,可以使用消毒粉劑傾覆吸收再打掃清理。
噴灑:適用於浴缸表面等較大面積區域或物品的快速消毒。
熏蒸:一般用於空氣消毒。
消毒時需做好哪些防護?
即便是中低效消毒劑,也可引起刺激和過敏反應,在進行消毒時,要做好個人防護。
配置消毒液及消毒時,可以佩戴乳膠或丁腈材質的手套、防水圍裙(或穿長袖雨衣)、佩戴口罩等,以減少不必要的接觸。
消毒液現用現配,配後久放易失效。
消毒作業後,需使用清水對消毒物品進行擦拭,以去除殘留的消毒劑。洗衣服時如果使用了消毒劑,要用清水多漂洗幾遍。
消毒劑應保存在乾燥、避光、通風的環境下,同時避免兒童接觸。
含氯消毒劑用於哪些部位?
含氯消毒液一般針對物體表面和衣物進行消毒,對皮膚具有腐蝕性和刺激性,避免直接接觸原液。
消毒劑越濃越好嗎?
消毒劑有一定毒副作用,濃度過高會刺激人的口腔、呼吸道、肺部,時間久了可導致器官和組織變得脆弱,反而容易感染。
使用前必須認真閱讀使用說明書,配製相應濃度的消毒液。
消毒劑能否混用?
不能,尤其是潔廁靈和含氯消毒液,以免因氯氣中毒導致咳嗽、胸悶,甚至呼吸困難。
需進行消毒的範圍和重點區域
室內各個角落,如牆角、櫥櫃,甚至空氣中都可能存有微生物,需要做到全方位清潔。
重點消毒的區域,包括浴廁、地面、家具、門把手、餐具等需要密集接觸的地方。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