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新上線的一篇論文則說:光腳勝過穿鞋。哈佛大學著名人類學家Daniel Lieberman教授和同事提出的證據表明,腳底老繭既能在光腳走路時起到保護作用,又比穿鞋更能保持腳底的觸覺敏感程度。
Daniel Lieberman教授致力於研究人類身體活動的演化,人類如何走路、跑步和攀爬是他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人類行走和跑步已經有數百萬年的歷史,直到最近,我們基本上是赤腳或穿非常簡單的鞋子。」Lieberman教授說。那麼,赤腳與穿鞋,哪種方式更適合我們?
2010年,他和同事們觀察了人在赤腳跑步時和穿著現代跑鞋跑步時的差別,發現赤腳跑步的人傾向於前腳掌著地,而穿上跑鞋後通常採用腳跟著地方式。相比之下,前腳掌著地產生的衝擊力更小,相應地也不容易受傷。該結論很快在跑步界引起熱議。這項關於光腳的研究榮登《自然》封面,Lieberman教授也獲得了「赤腳教授」(barefoot professor)的美稱。
此次,由他主導的赤腳研究再度登上《自然》,考察的是長期光腳行走時產生的「天然足墊」——腳底老繭,或者用更科學的說法叫足部胼胝。據作者介紹,儘管大量老繭是人類進化中的常態,但這可能是首次有研究給長期光腳的人測量腳底老繭厚度以及老繭對觸覺敏感性的影響。
研究人員招募了100多位成年人檢查他們的腳底。這些受試者大多來自肯亞,其中超過半數平時習慣光腳,小半慣於穿鞋。研究人員使用超聲波測量他們的腳底後確認,和預期的那樣,習慣光腳的人在腳跟和前腳掌都擁有更厚也更硬的老繭,比習慣穿鞋的人厚了30%左右。
老繭雖然能提供保護,但直覺上我們常認為老繭會讓腳底變得不敏感。當我們走在地板或沙灘、香蕉皮或樂高積木等不同的表面上,腳底會傳來截然不同的感覺,提醒我們調整姿勢、保持平衡。更厚、更硬的老繭能不能有效傳遞觸覺呢?
研究人員用實驗給出了與直覺相反的答案。他們通過不同頻率的振動來評估足底的兩類皮膚觸覺感受器。實驗所用的振動頻率相當於我們在行走或跑步時腳觸地那一刻感受到的壓力變化。測量結果顯示,腳底老繭不輸柔嫩皮膚,老繭的厚度和硬度並不影響兩類足底神經末梢的敏感度!
作者分析,厚厚的老繭之所以能夠讓足底保持敏感,是因為死細胞的硬度使得地面的機械刺激能夠幾乎「無損」地傳遞到皮膚深層,進而由那裡的神經末梢把信號傳給大腦。這種信號有助於經常光腳的人保持平衡,強化肌肉,在腳和大腦之間建立更強的神經聯繫。
研究人員還測量了光腳、穿硬底鞋和軟墊鞋走路時,腳受到的地面反作用力。相比厚厚的老繭,鞋子雖然會在腳跟剛觸及地面時減緩衝擊速率,但最終會向關節輸送更多能量。這種機械負荷的變化究竟會對骨骼產生哪些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認知。
看到這些結果,是不是就感覺不用穿鞋了?研究人員認為那倒未必。畢竟,鞋子可以比老繭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又可以保暖,更別說還有打造形象的作用。
對於這項研究提供的新發現,《自然》同期刊發的評論認為,「應該穿什麼樣的鞋可能是更迫切的問題」。比方說,對於平衡能力和腳部敏感度都自然降低的老人來說,或許穿硬底鞋可以有助於加強對地面的感知,降低摔倒的風險。現在,你對是否穿鞋或穿什麼鞋有新的選擇了嗎?
Source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