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大概是世界上最會做飯的民族,可在一道道美味的菜餚背後,「中國式烹飪」帶來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健康危害。
近十年,中國女性肺癌患者增加了30.5%,增長速度超過了男性患者。而在中國女性肺癌患者中,有8成以上從不吸煙。
為何肺癌盯上了女性?有研究顯示,長期處於油煙環境的人罹患肺癌機率,較不接觸油煙者高7倍。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分析油煙對人體的傷害,並教你如何控製油溫。
有一種病叫「醉油」
很多人在做完飯,卻沒了胃口,甚至還會出現喉嚨發乾、眼發脹、頭暈、胸悶的症狀,經常有此不適者身體還會漸漸變胖,這些症狀在醫學上稱為「醉油綜合症」,簡稱為「醉油」。
如果說醉酒是酒精惹的禍,那麼醉油的禍首就是高溫下產生的油煙,其中含有醛、酮、酸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丙烯醛,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的致癌物清單,丙烯醛在3類致癌物。
丙烯醛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催淚性,吸入刺激呼吸道,引發喉炎、咽炎、氣管炎、肺炎等。不僅如此,油煙附在皮膚上,會影響皮膚的正常呼吸,久而久之,皮膚會變得鬆弛無彈性、灰暗又粗糙。
4個炒菜習慣悄悄傷害你
炒菜做飯我們每天都在做,你可能不知道,很多炒菜時的壞習慣,可能讓全家吃下致癌物。
1 .炒完菜馬上就關油煙機
上海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發現,中老年女性因長期接觸高溫油煙,其患肺癌的危險性增加了2~3倍。
如果在一個通風系統差、燃燒效能極低的環境中,採用高溫煎、烤、油炸等方式做飯一小時,其對健康造成的損害,幾乎相當於吸了半包煙。此時,若對廚房環境進行PM2.5測試,其數值會超過800。
2.油冒煙時才下鍋
等到油鍋冒煙,這樣的油溫往往已經達到200℃以上,此時才把菜下鍋的話,產生的致癌物會增加癌症風險。
3.剩下油炸的油仍用來炒菜
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產物,當繼續使用這種油高溫烹調時,致癌物產量會急劇增加。
4.炒菜後不刷鍋接著炒
很多人為了省事或看鍋比較乾淨,往往第一道菜炒完後直接就炒下一道。然而,看似乾淨的鍋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可能產生苯並芘,雜環胺、丙烯酰胺等,它們是胃癌、腸癌等致病因素之一。
減少油煙的重點:控製油溫
食用油加熱到150℃時,會產生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丙烯醛,損害鼻、眼和咽喉黏膜;當油加熱到200℃以上,產生的油煙中有更多的有害物質。
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增加呼吸和消化系統癌症的風險。炒菜時,可以這樣鑑別油溫:
冷油溫
油溫約為0℃~30℃。此時,由於油溫較低,把筷子放入油中,不會有什麼反應,適合炸堅果類食物,也適合炒醬料等。
低油溫
油溫在85℃~120℃。此時,油面泛起白泡,無聲響和青煙,用手置於油鍋表面,能感覺到熱,筷子置於油中,周圍會出現細小的氣泡。
這個油溫一般用於乾熘、軟炸等,有保鮮嫩、除水分的作用,如軟炸蝦仁等。
中油溫
油溫約為120°C~180°C。此時油面波動,向四周翻動,微有青煙升起,細看油表面會有波紋,筷子周圍氣泡變得密集,但沒響聲,原料下油後,周圍有大量氣泡,並伴有嘩嘩聲。適用於炒、熗等烹調方法。
高油溫
溫度約為180°C~240°C。此時,油面翻動轉向平靜,有青煙,用勺攪動時有聲響,若將筷子置於其中,筷子周圍會有大量氣泡,並有劈裡啪啦的響聲。原料下鍋後,周圍出現大量氣泡,並帶有輕微的油爆聲。一般用於炸、烹、炒等烹調方法,應盡量少用。
在呵護家人胃的同時,也要善待自己的肺。預防肺癌,烹飪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廚房一定要有排風措施和通道,多開窗通風。
※做飯時少煎炒、多蒸煮。
※炒菜時油溫最好控制在150℃以內,以油鍋剛冒煙為限,盡可能避免高溫油煙引起的「醉油」和慢性中毒。
※長期做飯的人要定期體檢,最好每年進行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