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NOW健康
【健康傳媒 陳如頤/台北報導】
40多歲單身的蔣小姐熱愛戶外活動,經常爬山,曾造訪西藏,海拔相當高,當時只覺頭暈、身體不適,但她認為應該是空氣稀薄所致,不料,回國後症狀依舊,就醫血液檢查確診為高山症,所幸處理得宜,才免於發生悲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亮如指出,登山時,不少人因為身體無法適應高海拔特殊的環境,出現諸多不適,就稱為「高海拔疾病」,也就是高山症。
一般而言,攀爬至高度超過2500公尺以上,就可能出現高山症,攀升高度上升,則發生高山症的比例就隨之增加。通常症狀通常在抵達高度後的12至24小時內發生,大部分人會在一兩天後症狀緩解,因為此時身體逐漸適應高度。
臨床將高海拔疾病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等3大類,其中急性高山症最為常見,患者因缺氧而有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虛弱等症狀,少數惡化成高海拔腦水腫,則會嚴重頭痛、步態不穩、噁心嘔吐、判斷力異常、意識混亂、昏迷,甚至死亡。
至於高海拔肺水腫,則是因為肺動脈壓上升與肺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出現運動表現變差、乾咳、疲倦、心跳呼吸加速等症狀,嚴重時,連休息時都會呼吸困難、多痰咳嗽、咳血、極端虛弱、發紺。
蔡亮如說,出現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等症狀時,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死亡率很高。建議計劃前往高山旅遊的民眾,出發前應至旅遊門診,由醫師開立服用預防用藥,以減少高山症發生風險。
一般用來預防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的藥物為丹木斯(Diamox)或類固醇 (Dexamethasone);預防高海拔肺水腫的藥物則有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威而鋼(Viagra)、犀利士(Cialis)等。
除了服用預防藥物,登山時,應該採漸進式登山,不要在短時間內高度上升太快,且維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並多喝水,不喝酒,不服用安眠藥,並減少劇烈活動。
在高山地區旅遊時,如果出現頭痛、噁心、嘔吐、喘、咳嗽等症狀,就應好好休息,千萬不要繼續爬山,給予氧氣及藥物治療,並儘速降低海拔高度,回到平地。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