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臨時會用到的保命常識》,作者╱溝田弘、水(山鳥)昇,活泉文化出版】
死亡到底是什麼?color="0074ad">
傳統醫學上,對於死亡的定義為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及瞳孔對光反射消失。「瞳孔對光反射消失」即表示腦幹已失去功能。而歐美醫學所認定的「腦死」是指「腦功能停止,呈現無法恢復的狀態」。並且根據以下狀態,判定人體死亡。
1嚴重的昏睡狀態。
2瞳孔放大與反射消失。
3停止呼吸。
4血壓降低。
5腦波消失。
6上述症狀持續六個小時以上。
保命急救箱color="0074ad">
大腦可以發揮人類的運動、知覺、思考、感情、性慾、食慾等本能,以及運用內臟器官,所以屬於「具人性的器官」,因此就出現了腦死者等於「人體死亡」的主張。當頭部受創,發生腦內出血等情況時,就會出現麻痺、無感覺、痴呆等行為異常的症狀。
自從心肺復甦術及人工呼吸器的發明造成死亡定義的弔詭。以往呼吸停止後數分鐘,心跳就會終止,瞳孔反射逐漸消失,病人等同於死亡。然而,呼吸機器及醫藥治療越來越進步,一些昏迷病人能長期依靠機器維持呼吸及心跳,他們雖然不會呼吸,但靠著人工呼吸器,看起來好像還在呼吸,雖然瞳孔反射已經消失,心臟卻依然跳動著!
由此可知,比較客觀的方法是以生命的停止來作為死亡判定的根據。按醫學史記錄,呼吸與心跳的止息向來被認定為生命的終結。不過,人們卻發現某些被錯誤宣布死亡的個案。舉例來說,有溺水、窒息的患者,雖然沒有呼吸,但是心臟仍然跳動著,還是有被救活的可能。於是,急救的焦點就轉移到心臟的跳動與否是決定性的根據。
心臟的跳動與否是關鍵color="0074ad">
心跳是否能作為生命終結的指標呢?儘管醫學上有太多案例可以解釋與推翻,「斷氣」依然是一般人心目中生命終結的象徵。所以在醫院經常看到這種景象,病人在醫院已經回天乏術,或心跳停止,仍依靠人工呼吸器,使其維持「呼吸的假象」,再火速送回家中,拿掉人工呼吸器,由醫生宣布死亡,此純屬家人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
而法律上,刑法認定死亡,一向採『傳統之死亡概念』,即認為心跳呼吸停止之「心死」,始為死亡。死亡的觀念上特別重視心臟,是由於心臟所傳輸的血液中,約13%會傳送到腦部,供給腦細胞氧與葡萄糖。然而,當腦神經細胞無法接收血液裡的養分,三分鐘之內就會死亡。由此可知,大腦必須隨時保持穩定的血流量,也就是說,心臟一定要跳動才能維持生命的延續。
心臟到死亡之前會持續跳動color="0074ad">
人什麼時候算死亡?這是一個醫學、宗教、哲學和法律永遠無法達成共識的問題。人類一旦腦死,命令心臟跳動的荷爾蒙將不再分泌,所以當分泌的荷爾蒙逐漸耗盡之後,心跳就會停止,這也是為何被醫生宣布腦死的患者心跳,還會跳動數小時的原因。
由前文可知,假如患者的腦部沒有受創造成腦死,只要心臟持續跳動,就是具有生命跡象的表徵,所以,在黃金搶救時間內,讓心臟維持跳動,就能挽救生命,或許有一天,你能在緊急的生命關頭救人一命。
保命急救箱color="0074ad">
心臟的自我檢測
□心悸
□呼吸困難
□容易疲勞、倦怠
□安靜時突然心跳加速
□脈搏加快
□突然胸痛
□突然頭暈
□輕微的運動就會喘
□腿部容易浮腫
□腳容易浮腫
□失去意識
若是有上述這些不適的症狀,必須儘早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